國民黨十二兵團的首領胡璉原來是陳誠的舊部、蔣介石的親信,於是並不理會廣州的命令,於1949年10月8日派十八軍啟程來支援廈門和金門。
10月9日,國民黨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率領十壹師、壹壹八師兩萬余人從汕頭抵達福建海域。
而在這個時候,大嶝島上的國民黨四0師師長範麟正拼命呼救,駐廈門的湯恩伯遂電令正在海上的高魁元。
電文如下:派十壹師的三十壹團前往大嶝島增援四0師,派十壹師三十三團開赴廈門街頭遊行示威,以鼓舞民心士氣,其余各部登陸大金門,歸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指揮。
以十壹師三十二團加強金門東部的守衛,而以第壹壹八師師長李樹蘭指揮所屬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這三個團,各配屬戰車兩個排,作為機動部隊,駐瓊林地區。
高魁元接到湯恩伯的電報後不敢怠慢,立刻命第十壹師的三十壹團團長陳以惠率全團直接開赴大嶝島參戰。三十壹團乘船繞過大小金門之間的水道,於10日晨6時開始在大嶝島登陸。
國民黨的三十壹團與四0師殘部在陽塘會合後立刻向解放軍發起猛烈的反擊,奪回部分陣地,甚至壹度威脅了二五九團的團部,但不久又被解放軍擊退。
戰役持續到10日中午,國民黨三十壹團多次反擊未能成功,暫時停止攻擊行動。而解放軍登島部隊由於潮水上漲而與後方失去了聯系,無法及時得到增援,當時所處境十分危險。
解放軍自身攜帶的彈藥也已基本快用完,僅有的壹門半迫擊炮(壹門整炮和壹個炮身),只有三發炮彈,只好在島上四處搜尋守軍的彈藥,戰局陷於僵持階段。這樣拖下去顯然對解放軍極為不利。
面對這種情況,二五九團領導估計國民黨守軍將於黃昏發動總攻,目前之所以不敢進攻,壹方面是想等更多的援軍到來,另壹方面打算撤退,總之是信心不足,應趁敵動搖之機發起攻擊。鑒於解放軍火力、彈藥不足,只有采取出其不意的戰術才能戰勝敵人。
整個下午,解放軍分成三五個人的小組,隱蔽接近守軍陣地,在國民黨守軍的眼皮底下構築工事。國民黨守軍以為解放軍正在準備夜間攻擊,變得很憂慮。
到了傍晚時分,二五九團僅有三發炮彈的迫擊炮開始射擊。第壹發炮彈打到敵四0師指揮部附近,第二發打到戰場制高點416高地,第三發打到陽塘和416高地之間。
國民黨守軍以為這是解放軍炮兵在進行試射,馬上開始炮火準備,於是營地大亂。
解放軍在炮擊的同時,各戰鬥小組紛紛發起了沖鋒,敵四0師師長範麟和三十壹團團長陳以惠惶恐的心徹底崩潰了,再也沒有信心和解放軍對抗了。
國民黨守敵開始向東海岸逃跑,想趁夜間退潮時涉水逃往小嶝島,敵人防禦全線崩潰,在解放軍的窮追猛打下亂作壹團,紛紛繳槍投降。
雙方壹直打到深夜,大嶝島被解放軍完全占領,國民黨守軍三個團被打死、淹死1000多人,俘虜1000多人。
國民黨四0師師長範麟、三十壹團長陳以惠率殘部數百人趁夜間落潮涉水撤到了小嶝島,然後又馬不停蹄地撤到了角嶼,後又撤到金門整補去了。
10月11日晚,二五壹團壹部又由大嶝島出發,趁落潮時攻占了小嶝島,殲滅四0師壹壹九團三營。
至此,廈門外圍之敵全部掃清,為發動廈門和金門戰役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