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放在東山公園的古石雕
環帶江左,面川峽而背荊門。”位於宜昌主城區的東山,狀如玉枕,是宜昌人的後花園。唐時,這裏建有寺廟,名為東山寺,其後成為歷代途經夷陵的文人墨客們的必拜之地。抗日戰爭時期,東山寺被毀於日軍炮火。如今,這裏豎起的是壹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沿白龍井路折入東山公園內,喧鬧聲即刻被屏蔽在身後,遮天蔽日的林木映入眼簾,空氣也清新了許多。“川蜀三千,峽路壹線。”《東湖縣誌》如是記載夷陵地形,其中居於城區的山脈以東山為主。“從這裏看地勢,左邊是東山公園,英雄紀念碑是最高峰;右邊是白龍崗公園,氣象臺是最高峰,中間是水塘。過去這都是東山公園的地界,縣誌上形容‘(東)山為郡枕’,說的就是這種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形。
張自忠題詞碑刻
東山公園海拔只有127.8多米,唐代時山頂修建有寺廟,“以配江之南葛道山(磨基山)。”此後,東山寺成為夷陵壹勝,東山圖畫成為古夷陵八景之首,歷代文人到訪夷陵,也必會拜謁東山寺。東山寺外還有壹個亭,這個小亭名為覽勝樓,詩文形容其“臨小池,有山如屏,環之頗佳”。沿著左邊的山路漫步,隨處可見雕敝的遊樂場,飄零的招貼畫中隱約可窺見營業時的繁華。但現在,被棄用太久了,有些設備已經坍塌了。“翠蘚蒼崖森古木,綠蘿盤石暗深溪。”歐陽修在《 冬至後三日陪丁元珍遊東山寺 》壹詩中,描繪出東山最原始的風光-蒼苔古木,綠蘿清泉,是令人忘憂的秘境。這裏的溪流,說的是發源於東山的綠蘿溪。綠蘿溪西側,連著劉家大堰。
湖中雙亭
據傳,夷陵文士、明朝嘉靖刑部侍郎劉壹儒在世時,為方便遊客到東山遊玩和食宿,在東山山腳修建了東山草堂。萬歷丙申年,夷陵知州童世彥重修東山寺,同為夷陵籍的明代高官王篆還專門為此寫了壹篇《東山寺記》。這兩位明代高官逝世後,均葬於東山之上。1958年實行農業合作化,要把東山改造成“花果山”。改造期間,王篆的墓就被“破壞”了。裏面還有壹批書,當時打開墓後,衣服的顏色很快就變了。如今,這位“王天官”的墓碑和石像生(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已移居老家點軍 *** 。在幽靜的林間,東山烈士陵園山下,我們與劉壹儒的墓碑和石像生不期而遇。2米多高的石碑,壹尺多高的烏龜碑基座,壹近米高的碑帽靜靜地立在路旁,與威嚴的石武士、石獸相伴,繁復的紋飾盡顯墓主人生前的顯赫。石碑上,“劉壹儒”、“刑部左侍郎”等字跡清晰可辨。這批石碑和石像生,是30多年前從烏龜碑遷移到這裏的,這裏正與劉家大堰毗鄰,屬於東山余脈。實際上早在西晉時期,旅居夷陵的晉代郭璞就曾在《遊仙詩》中記載綠蘿溪的風景:“綠蘿結高林,蒙籠蓋壹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除了郭璞、歐陽修,南宋詩人陸遊、明代夷陵名人雷思霈、清代嚴思浚等人也先後來到東山寺,遊覽賦詩。
東山草堂
公園半山腰,壹架銀色的“美齡號”專機引人註目。查閱資料獲悉,大撤退前夕,宋慶齡、宋美齡、宋靄齡三姐妹曾飛抵宜昌,慰問抗戰傷兵。而這架專機,是1986年由當陽空軍送交給宜昌東山公園(原烈士陵園)作陳列展出的。比“宋氏三姐妹’來宜還早兩年的1936年,蔣介石巡視宜昌東山,並提出建東山公園,保留了東山寺、昭忠祠和東山草堂。1940年, *** 高級將領張自忠為國捐軀後,靈柩經宜昌運往戰時陪都重慶,在東山草堂公祭3天。此後,東山草堂和東山寺均毀於日軍的炮火。“軍中未即公布而民間已有所聞,不期集於東山寺者逾十萬人。入夜,萬火熒熒、銜哀野祭,山頭路角,終夜聞悲嘆聲。”壹首《宜昌哀挽行》記錄了宜昌民眾祭挽將軍的盛況。上世紀70年代,葛洲壩即將動工之際,有感於眾多英雄為國捐軀長眠於宜昌,卻沒有壹個集中瞻仰的地方,宜昌社會各界提議,在宜昌東山開辟了烈士陵園。2003年,東山草堂復建,豎起了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的公祭紀念碑。
東山(1)宜昌(1)草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