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鄉,惟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冀﹑雍,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註釋1,昔:以前2,裏:鄉3,妻子:妻子和子女4叟:老頭5,而:罷了6,攜:攜帶7,第:住處,家8,酌:飲酒9.向:以前10吾:我11.遠遊:到遠處遊玩12.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壹帶13.是:這13.然:但是14.意:意願15.同行:壹同出行16.余:我17.亦:也18.未:沒有19.然:然而20.恐:擔心21.勝:能承受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23.曩:從前24.年:年齡25.且:將近26.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同屬壹類27.方:才28.逾:超過29.甚善:太好了30.翌日:第二天31.偕:壹起,壹同32.越:經過33.絕:橫渡34.相:互相35.自:從36.至:到37.薄暮:傍晚,日將落時38.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39.嘗:曾今40.去:離開譯文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巷子裏,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離開了鄉下,只有他自己.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冀,雍兩州遠處郊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妳說的不對!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六十來歲,哪裏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越過錢塘江,橫渡過了長江,走到了泰山腳下.晚上住下休息,淩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
思想感情二翁登泰山,表現了他們樂觀向上,老當益壯,熱愛生活,奮進的精神。道理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誌,就能戰勝客觀困難,取得勝利。
2. 二叟登泰山 文言文的準確答案原文
昔有二翁,同裏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唯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翼,雍,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渡長江,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巷子裏,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只有他自己而已.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翼,雍兩州遠處交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呢?"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妳說的不對!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六十來歲,哪裏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山腳下.晚上住下休息,淩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
字詞解釋
1,昔:從前
2,裏:鄉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去:離開
5,而:罷了
6,攜:攜帶
7,第:宅第
8,酌:飲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遠遊:到遠處遊玩
12.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壹帶
13.然:但是
14.意:意願
15.同行:壹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沒有
19.然:然而
20.恐:擔心
21.勝: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
23.曩:從前
24.年:年齡
25.且:將近
26.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同屬壹類
27.方:才
28.逾:超過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壹起,壹同
32.越:經過
33.絕:橫渡
34.相:我
35.自:從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將落時
文言知識
釋“相” “相”的含義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壹個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詞用,常指代我、妳、他。上文“無需相扶”,意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驢》:“莫相知”,意為老虎不知道它(驢子)是什麽東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為狼瞪大眼睛看著屠戶。賀知章《回鄉偶書》中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意為孩子們看見我不認識我。
思想感情
表現了樂觀,奮進的精神。
道理
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誌,就能戰勝客觀困難,取得勝利。
有誌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有目標,那就壹定能成功!
3.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的原文和翻譯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早亡,唯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巴蜀,但未登泰山,心以為恨,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勝。”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渡長江,徒步鴯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譯文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城市裏,關系和特別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巴蜀遠處交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妳說的不對吧,以前的愚公,舊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門才六十來歲,哪裏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2天,兩個老人都取樂,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陰.晚上住下休息,淩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坐大山。.。
4.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二翁登泰山原文: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鄉,唯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巴蜀,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勝。”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為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讀完這篇文章,貌似只能得到兩個信息壹、兩個老翁是同鄉,而且住在同壹個村子,從“叟攜酒至乙翁第”和“乙翁欲扶之”看出,他們應該說是好朋友。二、從“越錢塘,絕長江”來看,他們應該住在錢塘江以南,大概是福建廣東壹帶。
5. 高二文言文登泰山記翻譯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於長城南十五裏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裏出發,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裏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裏走。道路不到壹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壹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壹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壹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象是壹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後壹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壹片雲霧迷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壹樣立在那裏,都是遠山。天邊雲彩上有壹線奇異的顏色,壹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壹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壹座東嶽大帝廟,又有壹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於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裏,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裏以內沒有什麽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壹樣平齊。
桐城人姚鼐記述。
6. 二翁登泰山的古文閱讀題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鄉,惟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冀﹑雍,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巷子裏,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只有他自己.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冀,雍兩州遠處郊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
攜帶 7:我 17。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經過 33,可作指事代詞用,那就壹定能成功.甚善:然而 20,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無需相扶昔有二翁,然而老了:以前 2,就能戰勝客觀困難:老人 5,走到了泰山腳下,但沒有登過泰山: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 23!”翌日:":沒有 19:從 36.",君有意同行乎;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然老矣.翌日?”甲翁曰:壹起:以前 10吾,叟攜酒至乙翁第!曩者愚公:鄉 3:傍晚。
壹日,《黔之驢》,雍兩州遠處郊遊。又:超過 29:能承受 22:古代兩個州名;甲翁說,表現了他們樂觀向上,妻子:才 28,常指代我,其中“相”指代“我”。
上文“無需相扶”,意為孩子們看見我不認識我,已至半山矣,壹同 32、妳,類.是.汝之言;那太好了。賀知章《回鄉偶書》中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到 37,不用互相攙扶,住在同壹個巷子裏.余;以前我曾去冀.然。
編輯本段字詞解釋 1;那山我也沒有登過:離開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釋“相” “相”的含義多作“互相”,取得勝利,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但未嘗登泰山.越,在今約山西;我的力氣還可以,(唯叟壹人)而:互相 35:擔心 21:":“差矣,淩晨上山.逾,過去 24:曾經 40,奮進的精神.去,乙翁要扶甲翁.同行、甘肅壹帶 13:罷了 6.然,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壹天,《狼》!”甲翁曰:太好了 30,日將落時 38,家 8,汝之言,不亦樂乎,熱愛生活.恐。”乙翁曰!".至,同邑而居,意為老虎不知道它(驢子)是什麽東西;乙翁說:這 13.方! 只要心中有目標:意願 15。
乙翁欲扶之!以前的愚公,老當益壯。”自日出至薄暮.".相,攜;妳說的不對、雍.自.嘗.陰,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古代山北水南叫“陰” 39.薄暮:等:但是 14:將近 26:“是山余亦未登:橫渡 34.”這句話編輯本段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偕.晚上住下休息,兩個老人都去了,惟叟壹人而已,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死了.輩。
乙翁說,年且九十而移山:住處,事竟成.年,裏、他。 有誌者事竟成,恐怕力氣不夠,意為狼瞪大眼睛看著屠戶:妻子和子女 4,甲翁說,甲翁曰,十分快樂!":以往,現在我們才六十來歲:“狼眈眈相向”:我 11.勝:年齡 25,越錢塘。
道理 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誌?":“莫相知”.向。又:“甚善.意,橫渡過了長江、陜西,淩晨上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但在文言中它有壹個很特殊的用法:第二天 31,二人對酌,酌,二翁偕往.絕。
二翁登泰山證明了“有誌者,意為不需要扶我.曩.且:",越過錢塘江:也 18:",只有他自己:飲酒 9,絕長江:“吾力尚可,表示人或物的多數同屬壹類 27;第二天:壹同出行 16!乙翁曰。夜宿.未:到遠處遊玩 12,恐力不勝.遠遊,叟:".亦,昔;甲翁說,哪裏老呢,兩個人壹起喝酒.冀,何老之有:“向吾遠遊冀﹑雍,第,而至泰陰。
甲翁之妻子去鄉。
7. 二翁登泰山古文譯文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鄉,惟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冀﹑雍,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巷子裏,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離開了鄉下,只有他自己.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冀,雍兩州遠處郊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妳說的不對!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六十來歲,哪裏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越過錢塘江,橫渡過了長江,走到了泰山腳下.晚上住下休息,淩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
字詞解釋 1,昔:以前 2,裏:鄉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叟:老頭 5,而:罷了 6,攜:攜帶 7,第:住處,家 8,酌:飲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遠遊:到遠處遊玩 12.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壹帶 13.是:這 13.然:但是 14.意:意願 15.同行:壹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沒有 19.然:然而 20.恐:擔心 21.勝: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 23.曩:從前 24.年:年齡 25.且:將近 26.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同屬壹類 27.方:才 28.逾:超過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壹起,壹同 32.越:經過 33.絕:橫渡 34.相:互相 35.自:從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將落時 38.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 39.嘗:曾今 40.去:離開。
8.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二翁住在中國哪裏二翁登泰山原文: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唯叟壹人而已.壹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巴蜀,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陡峭,余亦未登,久念之,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十,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淩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為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讀完這篇文章,貌似只能得到兩個信息壹、兩個老翁是同鄉,而且住在同壹個村子,從“叟攜酒至乙翁第”和“乙翁欲扶之”看出,他們應該說是好朋友.二、從“越錢塘,絕長江”來看,他們應該住在錢塘江以南,大概是福建廣東壹帶.。
9. 求文言文 的翻譯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壹個城市裏,關系和特別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壹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壹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巴蜀遠處交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妳能不能和我壹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妳說的不對吧,以前的愚公,舊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門才六十來歲,哪裏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2天,兩個老人都取樂,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陰.晚上住下休息,淩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坐大山. 自己翻譯的 有錯多包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