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上半年mall“客流復蘇戰”告捷!久違的人潮回來了

上半年mall“客流復蘇戰”告捷!久違的人潮回來了

 據贏商大數據監測,全國典型購物中心6月平均日均客流已復蘇至疫前水平的92.9%。

 對於大部分購物中心而言,這場歷時半年的“客流復蘇戰”終於告壹段落。此中,有“尖子生”項目不止步於“復蘇”,更是拿出了客流翻倍的成績單,令人艷羨。

 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部分城市的商業仍在消化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乏壹蹶不振者。

 整體而言,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下半年,擺在購物中心面前的問題仍是如何將流量轉化為銷售,幫助商戶快速提升業績,彌補上半年的損失。

 壹、全國mall客流恢復92.9%,深圳、成都等8城率先“滿血復活”

 回顧上半年,新冠疫情如同壹個突如其來的“炸彈”,令全球實體商業猝不及防。

 

 春節期間,全國購物中心客流開始斷崖式下跌,痛失“黃金周”,2月整體客流跌至最低值,全國商場平均日均客流不足3000。

 盡管在復工復產後,3月客流走出低谷,各線級城市客流波動幅度達到上半年峰值,但是,全國購物中心客流恢復需要幾個月?面對諸多不確定性,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當時還沒有誰能回答。

 令人振奮的是,4-6月,我國疫情防控得當,推出壹系列優惠政策,購物中心也不斷優化經營舉措,助推客流持續上行。

 

 6月,我國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33526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民眾消費信心基本恢復,全國購物中心平均日均客流則恢復至疫前水平92.9%。(“疫前水平”:以2019年11-12月平均客流數據為參照,下同)

 其中,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均達到疫前水平93%以上;受北京新發疫情影響,壹線城市客流增幅從5月的28.3%下滑至10.3%,6月日均客流為疫前水平的84.6%,落後於全國整體復蘇水平。

 

 雖然北京的疫情反彈帶來“小插曲”,但全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形勢並未改變,消費市場穩中向好的大趨勢未變。在暑期節點刺激下,購物中心客流仍將保持壹定增長態勢,結合6月客流波動幅度,預計7-8月全國購物中心整體客流將迎來“滿血復活”。

 事實證明,不過數月時間,中國購物中心已經率先復蘇。數據向好、客流回暖的背後,是中國購物中心們迎難而上的腳步,能夠經受風險、承受壓力,具有充足的韌性與活力。

 

 從典型城市來看,深圳、淄博、溫州、煙臺、濟南、東莞、成都、昆明等8個城市,率先完成全面復蘇“大任”,成為壹二線城市中的商業抗跌性最強的“佼佼者”。

 

 值得註意的是,周末、節假日帶來的客流拉動作用仍然明顯。自“五壹”起,典型購物中心日均客流步入平穩增長期,每逢周末、節假日均會出現客流小波峰。但與元旦假期相比,五壹假期、端午假期客流為其60%左右,僅僅“合格”。“革命”尚未成功,購物中心同誌們仍需努力。

 

 

 二、市級商圈“王者歸來”,但“尖子生”多為區域+成熟商圈

 2-5月,防疫常態化導致消費半徑縮短,民眾“就近消費”習慣逐漸形成,促進區域商圈商業回暖,市級商圈客流復蘇情況略微落後於區域商圈;而在6月,局勢得以扭轉,商業成熟度更高、覆蓋客群更廣泛的市級商圈“王者歸來”,整體反超區域商圈。

 

 新興商圈配套設施相對較先進,商圈內項目創立年限相對較短、更註重打造舒適 健康 的購物環境,因而更能滿足當下消費者的 健康 消費需求,客流復蘇情況連續多月領先於成熟商圈。

 

 壹線城市上百個商圈中,近四成商圈客流恢復至疫前水平的90%以上。其中:

  21個商圈客流完全復蘇,且超過了疫前水平,其主要為區域成熟商圈,主要服務於城市次中心區域居民,消費需求旺盛,商業氛圍也較濃厚。

  21個100%復蘇的商圈中,上海占10個、深圳占9個、廣州占2個。上海、深圳商圈商業競爭力強;廣州商圈客流較分散,但相對較穩定;北京因疫情反復,恢復速度慢。

  上海長壽路商圈拔得頭籌,商圈內項目主要服務於社區,如聚集盒馬鮮生和漢森家居的購物中心KING88、主打音樂主題的西康189弄等,雖客流規模不及核心商圈,但穩定性強。

 

 典型二線城市200多個商圈中,55%商圈客流恢復至疫前水平的90%以上,1/4商圈實現100%復蘇。其中:

  區域成熟商圈復蘇情況更佳,重慶、鄭州、西安、廈門、南京、合肥、杭州、哈爾濱等城市復蘇情況最好的商圈均屬於區域成熟商圈;

  成都春熙路商圈是為數不多客流恢復100%以上的市級成熟商圈。商圈內成都IFS、成都遠洋太古裏均為高端商場,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數十家品牌進駐,得益於奢侈品消費回流,客流不降反增。

  武漢竹葉海商圈成為武漢唯壹成功“逆襲”、實現100%復蘇的商圈。商圈內武漢薈聚購物中心為大型郊區型購物中心,以“家居+購物”模式運作,周邊交通便利,輻射武漢三鎮乃至華中區,自開業以來客流旺盛。

 

 整體而言,雖然市級商圈、新興商圈整體客流復蘇情況更優,但從細分角度來看,壹二線城市復蘇勢頭“拔尖”的商圈主要為區域商圈、成熟商圈。

 究其原因,壹是區域商圈、成熟商圈本身數量較多,承載著消費者大部分日常消費需求;二是市級商圈本身客流規模龐大,復蘇至八九成已屬不易,而新興商圈由於商業氛圍不成熟,客流規模普遍處於較低水平,兩者均較難“超常”發揮。

 三、國央企/外企旗下mall底氣足,高檔商場迎“爆買潮”,年輕mall“免疫力”更強,小體量項目兩極分化

 從開發商屬性來看,央企/國企、外資開發商旗下項目復蘇程度均達到90%以上。央企/國企、外資開發商整體經營管理實力強,多為上市集團,在疫情爆發後能從集團層面及時推出針對性對應舉措,對於提振商家經營信心以及拉動消費者到場起到積極作用。典型如華潤旗下萬象城系列項目、九龍倉旗下IFS系列項目,客流復蘇程度走在全國前列。

 

 從項目檔次來看,高檔購物中心壹馬當先,客流整體復蘇程度達到96%。疫情影響下,由於出國 旅遊 及代購受限,加速了消費回歸國內。二季度,國內奢侈品零售市場呈現壹派活躍景象,各地高檔商場也迎來多波“爆買潮”,加上政府陸續出臺促消費回流政策、完善免稅店政策等,對高檔商場客流及銷售業績提升均起到積極影響,壹些商場內重點品牌的銷售情況甚至超過歷年水平。

 

 從項目開業年限來看,越“年輕”的購物中心“免疫力”越強,恢復更快。開業3年內的項目仍處在“養商期”,整體平均客流相對較少,反而更易於吸引那些在疫情期間不喜“湊熱鬧”的消費者。

 

 從項目體量來看,3-5萬 的小體量購物中心恢復情況最弱,受此次疫情影響較大。具體而言,小體量購物中心恢復程度呈現兩極分化:優秀如上海悅薈廣場,多家新店開業、聯動商家推出促銷活動,客流完全恢復甚至達到疫前200%的水平;而表現最差的項目,位處廣州番禺大學城片區,客群局限於高校學生,客流不足疫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