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大秦賦》同樣是死罪,茅焦為何沒被殺?

《大秦賦》同樣是死罪,茅焦為何沒被殺?

從《大秦賦》學點啥第13期

秦臣言說太後之事,寡人已經殺了二十七人,茅焦,妳摸摸自己頸項之上,長了幾顆頭顱?

《大秦賦》中,齊國使臣茅焦由於齊秦商貿爭議面見秦王政,在此之前因與李斯達成某種交易,在貿易之事被裁決之後,依然不離朝堂,耿直的向秦王政提出“迎回太後趙姬之事”。

秦王政見對方是齊使沒有當即發怒,保持著王者的風度,只是友情的提醒或者說是細微的威脅道“我已經殺了很多提這個意見的人”。

面對秦王政的威脅,茅焦並沒有退縮,而是挺直腰桿說道“臣聞,天有星宿二十八,今日茅焦前來,正好湊足此數”。

茅焦這話說得可謂是對秦王政權威赤裸裸的挑戰,秦王政聽後冷冷的說道:章臺宮階下起火設鼎,烹了!

不過茅焦依舊沒有退縮,他咬著牙齒直言道:外臣今日橫豎都是壹死,大王,敢不敢讓外臣說個痛快?

秦王政道:我倒想聽聽將死之人有何言……。

茅焦提高聲量道:大王口口聲聲說以平定天下為己任,豈不知幽禁生母、殺害親弟已為天下人所不齒。今日烹了茅焦,成我茅焦盡忠直柬之名,而使大王人心盡失,焦何有所失,大王何有所得阿!

說完茅焦走出大殿準備赴烹刑。良久之後,被李斯開導的秦王政沖出大殿,怒道:……成妳盡忠直柬之名,卻陷寡人於不仁不孝之地,寡人偏不隧妳的願……把衣服給他穿上,不準他死!

茅焦的覲見雖在《大秦賦》中讓人感覺就是李斯和茅焦在演戲給秦王政看,貌似是導演的戲劇性安排,有點假!不過我們翻閱歷史古籍,正史中是確有此事,《史記》的《呂不韋列傳》、《秦始皇本紀》都有著筆這次談話。

《史記·秦始皇本紀 》載: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

《史記·呂不韋列傳》載: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後於雍,歸復鹹陽,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

從經歷來看,對比《大秦賦》沒有李斯的戲份。從結果來看,茅焦的這次對話非常成功,“王乃迎太後於雍,歸復鹹陽”、“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

更難能可貴的是,《大秦賦》中說的這些話也不是編劇、導演自己瞎編的,個人的查證下,臺詞應該是改編自西漢劉向編的壹本專門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的雜史小說集《說苑-正諫》。

與此同時正史中茅焦在秦始皇時代,日子過得非常不錯,不但被後人稱為““亢直之士”、敢諫之臣,做到了親史留名,官職上也做到太傅,尊為上卿。可以說茅焦是壹次冒險,為自己博得終身富貴。

至於為什麽其他進諫的人都被殺了,而茅焦卻沒有?正史不像《大秦賦》中有李斯相勸,結合《說苑-正諫》、《大秦賦》所提到的對話內容,個人覺得是茅焦找到了壹個職場生存要點。

秦王政作為老板有錯,早先進諫的大臣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皇帝,抓住皇帝不孝這個點做文章,是在教訓老板,如此壹來會讓秦王政非常難堪。

相對的茅焦就非常的聰明,他並不去單純指責老板,而是先抓住秦始皇想要什麽?所以他會先說他的意見是會影響秦王政“平定天下”,用為秦王政著想的思路引出意見。

如此壹來茅焦就和秦王政從壹個對立面變成討論面,既然討論就沒有那麽妳死我活,秦王政也更容易接納,畢竟誰也不願意被人給強塞對錯。

類比現在的職場,跟老板起沖突,我們應該學學茅焦站在老板的角度想問題,然後學會用討論嫁接妳的疑問和勸導,說不定真的可以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試試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