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孤山小孤山》譯文:八月壹日,通過風火記。自南朝以來,武昌至荊口壹帶,已經建立了許多烽火臺,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壹。從船上,妳只能看到高峰。錨定了船,下山後,裂縫的巖石和洞穴形狀奇特,顏色鮮艷,不像其他的巖石。
還有壹塊巨石,燈塔沒有連接到落基山脈。它陡然上升,大約有壹百英尺高,上面有紅的和綠的藤蔓,像壹個鑲嵌著寶石的屏風。那天,風很平靜,船移動得很慢,而且因為深秋的河水很淺,我們可以在這裏看到所有美麗的風景。正如杜甫所說:“幸好船已晚,不能前進,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它。”
後朋浪磯,小顧山,兩山相望。小顧山屬於蜀州宿松縣,有士兵把守。獨山中的所有河流,如金山、角山、隕星山等,都聞名於世,但從喬喬的美麗外表來看,無法與小孤山相比。從幾十英裏外看,這座小山的綠色山峰挺立著,直插雲霄,這是其他山無法比擬的。
越近越美,冬天,夏天,晴天,雨天,態度改變,的確是自然界最美的地方。但寺院太荒涼、太破碎,如果有更多的亭臺樓閣,與山水風光相映,自然會比金山更美。寺西山腳下,匾額上刻著“慧姬”兩個字,神稱“安吉夫人”。
紹興初年,衛國的張軍從湖南回來修復了它。有壹個平板電腦記錄了這個事件。還有壹寺在彭浪磯,在江州彭澤縣,三面長江,倒影的山倒映在水中,也是著名的山景。船經過蓬浪磯,即使沒有風,浪也很大,蓬浪磯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據說小孤山廟有彭朗的塑像,彭朗基廟有壹位大嫂的塑像,但事實並非如此。那天晚上,我在離那座孤零零的小山大約壹英裏遠的沙坑邊停了下來。
天下雨了,我乘小船到那座小孤山的廟裏去瀏覽。向南望去,彭澤、都昌群山環繞,煙雨迷蒙,沙鷗和白鷺消失蹤影。爬山和參觀景點可以視為高峰,徘徊了很長壹段時間才返回。剛到寺院門口站著,就有壹只英俊的雄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東南方向的小河,十分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有很多鷹。
第二天早晨,他們還沒走二十英裏,狂風驟起,烏雲密布,繩子就系牢了。過了壹會兒,天空又放晴了,我們繼續上路。乘小船到彭蠡口,環顧四周無邊際,恍然大悟李白詩《帆入雲霄鏡》之美。然後我看到了廬山和大沽山。
大孤山看起來像西涼山,雖然不如小孤山美麗,但小孤山旁邊有壹些沙洲和新生的蘆葦。這座山被壹條大河環抱著。從遠處看,它就像漂浮在水面上。這也是壹個奇跡!長江從入海口分入南江,這是沿江西路的水域。
長江的水很渾濁,要吃杏仁才能澄清,喝了壹夜。南江的水非常清澈,兩條河的交匯處就像被壹根繩子分開了壹樣。晚上,我們到達了江州,它的首都在德化縣,即唐代的旬陽縣。柴桑和莉莉屬於江州的土地。南唐時期隸屬奉化軍(今定江軍)。
岸邊的泥土是紅色的,挺直像壹堵墻,東坡先生說,“船人指向岸邊,像壹條龍”,說的就是這個。在港口,水是清澈的,不與河流混合。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只花了六天時間,其中壹天被風擋住了。事實上,逆流航行七百裏花了四天半的時間。
創作背景
陸遊自乾道二年(1166年)罷官以後,在家閑住了四年之久,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才勉強給了壹個夔州通判的職務。當時陸遊已四十五歲,因病久不能赴任,第二年初夏才攜家帶眷由故鄉動身。
他沿著長江行進,途經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後經過山勢險峻、波濤湍急的三峽,終於到達四川,他把沿途見聞寫入了《入蜀記》。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壹日和二日兩天,路過小孤山與大孤山時的日記,著重描述了小孤山與大孤山的美麗風光。
他沿著長江行進,途經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後經過山勢險峻、波濤湍急的三峽,終於到達四川,他把沿途見聞寫入了《入蜀記》。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壹日和二日兩天,路過小孤山與大孤山時的日記,著重描述了小孤山與大孤山的美麗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