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貴山是《國家命運》中唯壹的壹個虛構人物,這是壹個工農出身的軍人幹部,樸實、憨厚、隨和,對知識和知識分子有壹種發自內心的尊敬。
聶榮臻元帥讓他為科學家做好後勤,於是這個戎馬壹生的軍人,轉行做了科技工作者的後勤。飾演蘇貴山的王超表示,這個看似虛構的人物其實沒有壹點虛構,他具有典型性,是壹個集當時多個官兵形象於壹身的角色。
他回憶:“我們基本是循著那個年代的蹤跡去拍攝,所以拍攝過程遇到很多困難,但演員們始終被‘兩彈壹星’元勛們的事跡所感動,被他們的精神所鼓舞,被他們的豐功偉績所激勵,***同完成了這部劇的拍攝。 ”
擴展資料:
《國家命運》的劇本創作就用了3年時間。該劇編劇、總裝備部專業作家陳懷國和陶純曾先後奔赴四川、甘肅、青海、新疆、湖南、西安等省市;
對當年參與“兩彈壹星”事業的老領導、老專家和科技人員等300余人進行采訪,查閱了2000多份歷史檔案,數易其稿,才最終完成了長達60多萬字的電視文學劇本。
這是壹部力圖做到高度紀實性的電視劇。解放軍總裝備部提供了大量素材支持創作,這些素材之前並不為人知,同時,劇中的人物、故事、場景、設施、裝備都力求真實還原;
特別是人物,包括國家領導人、“兩彈壹星”工程的領軍人物、“兩彈壹星”功勛科學家,以及基層官兵、科技人員和普通百姓在內的有名有姓的就達200多人,這些人物90 %以上的都采用了他們的真實姓名。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核試驗基地、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攝制組奔赴多個地方進行實景拍攝:在中國核實驗基地拍攝核武器的研制與試驗,在中國航天發射中心拍攝導彈和衛星的研制與試驗,在航天遠洋測量船拍攝導彈、衛星的監測,在原子彈總裝車間拍攝核武器的裝配過程與細節。
該劇還在視覺影像上下了功夫,比如對歷史影像資料和黑白畫面的運用,來實現歷史影像和演員表演、黑白畫面和彩色畫面等有機融合,既增強了電視劇的歷史感和紀實性,也讓觀眾獲得不壹樣的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