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也是我看的第壹篇懸疑推理小說。總的來說,個人感覺還算不錯。不過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也令人費解的是很犯二的殺人動機,以及如此義氣、聰明、兇狠的室友。
------------------------------------------------------
放學後,仿佛總有人想殺“我”這個數學老師,被人差點撞倒跌落鐵軌,淋浴間的差點觸電身亡,天竺葵花盆差點砸向“我”頭頂,夜晚回家有人開車想撞死“我”……這壹切假象的制造仿佛都讓人不得不覺得兇手的想謀殺的對象是“我”,然而這壹切卻是兇手制造的假象,為了轉移警方和群眾的註意力以隱藏真相。想必這是推理小說的壹大特征。
密室的疑問是壹個起初比較讓讀者怎麽也想不出兇手到底是怎麽殺完人從密室逃脫,最終“我”的細致觀察以及推理過程也讓“我”的解釋出人意料但合乎邏輯,不過和射箭社的關系很大,沒有與射箭社“我”送給惠子那壹關鍵壹箭就無法破解迷局。密室懸疑是本書的壹大亮點。
另外壹個特點,在閱讀時作者對情節的設置以及對人的神情的描寫可以引發讀者的浮想聯翩,讓讀者懷疑:莫非這個人才是兇手?比如,寫“我”爬山曾經背學生高原陽子她因此暗戀“我”邀約我去信州旅行但“我”未兌現諾言而可能引起怨意,對妻子裕美子聽說“我”差點被車撞死時的表情和語言的描寫……在眾人以及讀者們認為兇手的目標是“我”的時候,都讓人以為兇手也許是他們,進壹步分散了註意力。
疑案破解的壹條關鍵思路在於思考無關色欲財的高中女生會在什麽時候怨恨別人,問題的答案也是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比如友情、愛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體或容貌。很多時候,更抽象的回憶或夢想對她們來說也很重要。那麽說來,企圖破壞或從她們手中奪走這些重要東西的人就是她們最憎恨的。最終聽到宮阪惠美的殺人動機,不得不令人覺得震驚,因為正在自慰被查夜老師看見覺得自己被視線強暴,“草長鶯飛的青春,忽如玻璃般被粉碎”,恨意開始萌發…她想到了自殺,但被室友阻止,想到的唯壹辦法便是讓那兩個老師從這個世界永遠消失。壹場精心策劃的高中生謀殺案由此展開,給校園的“放學後”增添了不少不安與恐慌。
小說的故事尤其是殺人動機讓人感覺有點牽強了。雖然不無壹定道理,但壹個高中女生就因被看到自慰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聯手室友精心策劃謀殺兩個老師。高中女生內心如此脆弱,室友如此有義氣,作案的女生個個兇狠、不懼殺人,未免太誇張了。只是高中女生,犯案卻如此有心機,還能事後處變不驚。要麽說是因為在日本,在我們中國,保證不出三天就得自我救贖——自首了。不過小說要表達的“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是值得我們在生活中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