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胭脂扣》為何電影講的是負情,而小說在寫欺騙?

《胭脂扣》為何電影講的是負情,而小說在寫欺騙?

1988年由關錦鵬執導,張國榮,梅艷芳主演的電影《胭脂扣》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李碧華的第壹部小說,《胭脂扣》主要講的是壹個報社職員袁永定,與美艷女子如花之間相識,從而得知了壹段50年前的紅牌阿姑與富家公子12少的癡情糾纏。

在故事中,富家子愛上了風塵女子,這是壹件罕見的事情。在古代,這是壹件很不屑的事情。在劇中,兩人最終吞下鴉片,選擇了死亡,並約定在黃泉路上再見面。這故事就像是梁祝裏面的化蝶,或許這樣來看這是壹部負情電影,更感動於兩人最終的殉情。

只有了解李碧華的寫作風格,我們才應該知道,他寫不出這樣的生死戀,但冷冰冰是他壹貫的風格。打破規則也是他故事的壹貫特點。他的《胭脂扣》比起電影的話,對於書中的12少來說,他的這個角色遠遠不及如花。而他們也並非殉情只是相約好分手。而後面如花設計自己吞下鴉片自盡,想要十二少壹起陪她殉情,但他因為害怕而逃跑了。從那以後,所有的人迷失了,處於壹種可怕的狀態。

而電影的後面應該是把《胭脂扣》還給的十二少。但是小說中如花並沒有將胭脂扣還給十二少,而是把《胭脂扣》放到了袁永定的衣服口袋中。曾經這是她最看重的東西,如今不要了,袁永定也不要,便是隨手扔在夜路,這就是感情中最殘酷的地方。原著小說的主題是壹種欺騙的感情,而電影的主題是壹種負情的感情。相較於,兩者來說,如花的生活過去可能沒有選擇。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來說有很多人是有選擇的,卻還選擇了像他這樣的生活,那才是極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