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中傅雷教育兒子的信條是:先為人 ,次為藝術家 ,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家書***有兩則,第壹封家書寫作的時間是當兒子精神消沈的時候,第二封家書寫作的時間是當兒子欣喜成功的時候。這兩封家書從兩個方面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那壹份動人的舐犢之情。
傅雷和傅聰兩父子不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藝術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著萬裏之外兒子的每壹次心跳,預想著兒子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傳頌著自己的惦念和祖國的聲音。
擴展資料《傅雷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淩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壹家的命運起伏。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壹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壹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百度百科-傅雷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