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學是壹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人們研究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工作的原理,並根據這些原理發明出新的設備、工具和科技,創造出適用於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仿生學也被認為是與控制論有密切關系的壹門學科,而控制論主要是將生命現象和機械原理加以比較,進行研究和解釋的壹門學科。
2、潛水艇的外形是模仿鯨魚的外形,可以減少在水中行進的阻力,又可減小噪音,同時增加隱蔽能力;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是模仿了魚鰾的來工作的。
3、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發明了電子蛙眼。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準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幹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準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
4、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5、蝙蝠是利用“超聲波”在夜間導航的。蝙蝠的喉頭發出壹種超過人的耳朵所能聽到的高頻聲波,這種聲波沿著直線傳播,壹碰到物體就迅速返回來,蝙蝠用耳朵接受了這種返回來的超聲波,使其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引導蝙蝠飛行。
而雷達正是運用了這壹特性,科學家借助仿生原理,人類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制造出了雷達,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復眼結構的啟發,發明了壹種“復眼”數碼相機。這種相機半球狀排列著180個顯微透鏡,使其具有160度的視野,能夠同時聚焦物體的不同深度。
6、人類眼睛和所有相機都是使用單個透鏡聚焦光線至壹個光敏組織或者材料物質上,這種排列能夠制造高分辨率圖像,但是復眼卻能提供與眾不同的優勢,它可以產生全景視角,呈現顯著的深度感官。
7、飛機的發明源於人類對飛行的向往和對鳥類的研究,近代由於空氣動力學以及機械學的發展,人們漸漸懂得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是由於鳥類的翅膀形狀,氣流流過翅膀上表面的速度比流過下表面的速度快,導致下翼面受到的向上的氣流壓力大於上翼面受到的向下的氣流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並由此制造了飛機。
8、海豚擁有“水下聲吶”,使用頻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聲波的喊叫聲進行“回音定位”,產生壹種十分確定的訊號探尋食物和相互通迅。人類運用這種原理發明了“聲吶”。聲吶是英文縮寫“SONAR”的音譯,其中文全稱為:聲音導航與測距,是壹種利用聲波在水下的傳播特性,通過電聲轉換和信息處理,完成水下探測和通訊任務的電子設備。
9、當野豬聞到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後,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氣味對鼻子的刺激。而泥土被野豬拱動後其顆粒就變得較為松軟,對毒氣起到了過濾和吸附的作用。由於野豬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賜予它的“防毒面具”,所以它們能在壹戰中的氯氣浩劫中幸免於難。
科學家從中得到啟示,根據泥土能濾毒的原理,選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質,又能使空氣暢通的木炭,1g的木炭總面積可達100-150平方米,於是設計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豬嘴形狀的防毒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