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3 14:57 轉自: 大洋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打印 關閉
“這次走的貨是槍,妳已是我黑名單上的人了,把500元錢準備好,我讓李冰去取。不然,妳和妳兒子就沒命了!”就這樣壹個電話,陳某竟然以為自己被卷入了“軍火走私”中,只好按照電話的指令壹次次交錢。近日,犯罪嫌疑人李冰被警方抓獲,提心吊膽生活了3個月的陳某可算舒了壹口氣。
“幹閨女”口蜜腹劍
24歲的李冰是陳某同事的女兒,乖巧伶俐,平時對陳某壹口壹個“幹媽”叫著,不愛回家的時候就住在陳某家,倆人關系很是親密。李冰曾經以給男朋友母親“張淑華”借錢為名向陳某求助,打的欠條都是翻番的利,說是“張淑華”讓這麽做的。
李冰告訴陳某,“張淑華”有資產好幾個億,是個慈善家,光給希望工程捐款就70多萬。在李冰的描述下,“張淑華”在陳某腦海裏形成了“印象”。李冰又說為了聯系方便已經把陳某的傳呼給了“張淑華”。
敲詐電話如影隨行
2003年12月3日,陳某接到壹個傳呼,回話後,對方自稱是“張淑華”,卻自我介紹是“走私軍火”的,讓陳某準備500元錢交給李冰,陳某照辦了。此後,“張淑華”的電話如影隨行,她告訴陳某,最近有貨要發,需要錢就讓李冰去取。就這樣,每次電話打完李冰都過來取錢,每次都打個欠條,按上手印。其中壹次只借了1萬元,卻打了1500萬的欠條。
為了保住兒子和自己的性命,陳某不僅掏光了所有積蓄,甚至把居住的單室賣掉,還不斷向親屬借債,換來的卻還是壹堆欠條。她多次想壹死了事,可怕才上技校的兒子受害,堅持忍受著。幾個月的時間裏,李冰就從陳某家取走了現金20余萬元。
“軍火走私商”原形畢露
2004年3月9日,走投無路的陳某到平山刑警大隊報了案。
3月17日,“張淑華”的電話再壹次打來,約定李冰18日上午10時30分在本溪永豐山城金店門口取錢,讓陳某準備好2萬元錢。埋伏好的刑警在李冰取錢後離開現場時將其抓捕。
據李冰交待,她抓住陳某孤兒寡母膽小怕事的特點,編造了“軍火走私商張淑華”這個虛擬的人物,在電話裏她捏著鼻子假扮“張淑華”詐騙陳某。而她這樣做的原因,竟是為了“讓男朋友高興”。
據李冰講,她在男朋友身上寄托了全部感情,得知男朋友喜歡高檔名牌後,便開始詐騙陳某,給男朋友“消費”,半年時間,她為男朋友買衣服和鞋就花去5萬多元。李冰還為自己置辦了壹個家:購買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在繳獲的贓物裏,記者看到了李冰給男朋友買的8500元的貂絨大衣、5000元壹套的高檔西服、1800元壹雙的皮鞋和3000多元的手包。
目前,犯罪嫌疑人李冰已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進壹步審理中。
孩子非名牌不穿,家長怎麽辦?
--------------------------------------------------------------------------------
/ 2006年08月19日 12:26
市民孫先生最近很苦惱,他說:“我是壹名普通職員,家庭收入有限,但我兒子卻特別愛穿名牌,衣服、鞋子,甚至連書包都要名牌產品。給他買吧,我力不從心,不給他買吧,兒子又吵鬧不休。我該怎麽辦才好呢?”孫先生說,每次拒絕給兒子買名牌產品時,兒子都要反駁說,他們班級裏大部分學生都穿名牌、用名牌,憑什麽自己就不能擁有呢?兒子的反駁讓孫先生無言以答,他覺得很為難。孫先生的這種困惑正是眾多收入普通的家長們的困惑。
孩子熱衷於名牌,甚至非名牌不穿確實是個令家長頭疼的問題。而名牌對孩子們的影響也極深,據壹項少兒消費狀況的調查表明,有75%的孩子表示,他們買東西主要看是不是名牌。此外,33%的孩子認為價格高就是好東西,就是名牌。孩子們的購買欲望有30%來源於廣告宣傳的誘惑,更多的是來源於商品直觀外表,另有24.5%的孩子是出於攀比心態。
縱觀我們的商場,名牌產品已占據了大部分的櫃臺,校園裏穿名牌的孩子為數不少,這從某種角度上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名牌產品在帶給人們感觀享受的同時,也展示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價格。壹些青少年,尤其是兒童也將目光傾註在名牌服裝上,這就有些不正常了。據有關教育專家分析,兒童和青少年青睞名牌的這種行為是不健康的心理導致的。因為兒童和少年的審美情趣還不成熟,他們對名牌盲目崇尚,卻並不理解名牌的價值所在,而是壹些不正確的消費心理在起作用。
據專家分析,少年和兒童崇尚名牌服裝,主要有兩種心態:
壹種心態是認為穿名牌能顯身價。在孩子們看來,名牌服裝不僅在審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裝,在價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裝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許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裝看作是顯示自己家庭的經濟實力和審美水平的標準,似乎只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擡高自己的身價。這種攀比心理容易讓孩子分散學習精力,又使父母負擔過重。有些孩子為了買上耐克、康威等名牌運動裝,而采取“鬧”的方式向父母伸手,父母也只好“繳械投降”,乖乖地掏錢去買。
另外壹種心態是出於從眾心理。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並不是從壹開始設計出來就成為名牌的,而是經過人們多年的使用之後才得到認可,在公眾中樹立起壹種穩定的信譽和牢固的地位。溫州有些家長自己也比較崇尚名牌,這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孩子看到有些成年人穿名牌,也想學著大人的樣穿名牌。最主要的是,學校裏不乏有錢家庭的孩子,而他們的父母習慣給孩子買名牌衣服穿,這讓其他的孩子受到影響。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們便產生了想穿名牌的念頭。
對於迷戀穿名牌的孩子,家長該怎麽辦呢?在此,有關教育專家提醒這些家長,在孩子要求穿名牌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妥協。有的孩子,由於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名牌產品,便又哭又鬧,甚至以不吃飯、不學習相威脅。家長們在又氣又恨、又憐又愛的心情下常常會“投降”。這種妥協的教育方式只會助長孩子的高消費心理,使他們得寸進尺。因此,家長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壹定不要向孩子屈服。其次,家長要讓孩子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讓他們知道,家長賺錢的辛苦。許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優裕的條件下,不知父母辛勞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余額多少,對於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勞動更是不了解。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家長可以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去參觀壹下,讓他們了解父母勞動的艱辛,勞動所得來之不易。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記錄家中的收支情況,使他們了解家中的壹切支出,對支配金錢有壹定概念。
除此之外,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有審美意識。壹位在這方面教育頗有經驗的家長王女士告訴記者,家長不能只抱怨孩子不體諒父母的困難,非名牌不穿。做家長的也應該反思壹下,從小到大,家長們有沒有教會孩子懂得審美呢?
王女士給記者講述了她的教育方法。她說自己的女兒很愛美,每次看到壹些小朋友著裝艷麗,或戴項鏈、手鐲時,就流露出羨慕的表情,還經常悄悄地問媽媽:“我塗指甲油好不好看?”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王女士就告訴女兒,大人和小孩的打扮是有區別的,塗指甲油、化妝等是屬於大人的打扮,而小孩子穿著幹凈整潔就是漂亮。當然,王女士並不限制女兒在穿戴方面的選擇,也從不硬性規定哪些可穿或哪些不可以穿,因為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但王女士會幫助女兒挑選她認為漂亮合適的衣服穿,讓孩子從小就具有審美意識。只有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才能克服他們盲目追求名牌的心理。
名牌不是成年人專利 品牌殺入校園學生難擋誘惑
--------------------------------------------------------------------------------
2005年12月23日 10:49
中新網12月23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道,澳門人追求名牌風氣漸盛,並有年輕化及向校園滲透的跡象。Parda、Boss、Vivienne Westwood、LV、Gucci……這些眾所周知的品牌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初涉社會的年輕人,甚至未有收入的學生們都瑯瑯上口。曾經在巴士內聽到壹群學生大談“購物經”:
學生難抗名牌效應
“嘩!妳這個牌子的錢包好靚啊,多少錢呀?”
“是呀!好靚呀,今年秋季新款,二千八。”
“好貴?我就舍不得買啦!”
接下來,還有數之不盡的“減價經”、“潮流經”。
其實,如今在新馬路、高士德等人流較多的地區,各式各樣的品牌店隨處可見,手拿名牌袋、身穿名牌衫褲的學生和上班壹族比比皆是。令人好奇的是,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如何負擔得起如此高的消費?
壹名中二男生說,現在所用的名牌背囊,是用父母給的零用錢買的。問他為何要買名牌?他說:“壹分錢壹分貨。”總覺得名牌衫褲鞋襪、手提袋、背囊,款色和用料都較無牌子的特別且耐用。
追名牌受同輩影響
有初中女生表示:“我班好多同學都用。”可見用名牌袋對學生已是平常事然而,父母給的零用錢並不多,“看中”壹個品牌袋,只有節衣縮食。
學生們花盡心思
名牌風氣已殺入校園,為了買名牌,學生們花盡心思。不過,亦有不少人擔心被父母責罵,為了隱瞞父母,有學生甚至會塗改購物收據。他坦言,自己並非生於富裕家庭,深知父母賺錢不易。不過,電視、雜誌廣告每天都在“推介”,少不免心動。
疾風中仍有勁草存
為了追名牌要節衣縮食,又要隱瞞父母,甚至偷錢,可見名牌之風對靑少年“毒害”不淺。大環境如此,仍能夠抵受得住名牌風氣的又有多少?至少,阿芬是其中壹位。阿芬是中學生,父母都失業,家中唯壹收入來源是身在臺灣工作的姐姐。懂事的她從不理會同學們的嘲笑。她指著椅上的書包說:“這個書包用咗三年啦,雖然有時會遭同學笑,但我覺得無所謂,可以用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