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勉年輕人向上向學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彼時諸子百家之學興盛,私學紛紛設立,廣收弟子。各家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言傳身教,不斷勉勵、說服青年人潛心向學、勤奮讀書,迫切為國家和社會儲備棟梁之材。先師孔子即稱贊和勉勵年輕人“後生可畏”。孔子認為,年輕人的優勢在於體力充沛、精力充足,恰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年少之時應積極向學,不虛度光陰年華,假以時日將大有可為。因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孟子發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吶喊。後生要長成為英雄和可畏之人,實則當從年少之時就開始學習積累。中國古代對“學”的理解和認知是寬泛的,不僅僅指涉知識、技術層面的學習,更是糅合了學問、道德、修養、誌向等的安身立命之學,以成就頂天立地之“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