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什麽是人格的獨立性

什麽是人格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人格的重要的特質之壹。它是壹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選擇的適當目標的能力特征。這個能力特征包括: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不受外在壓力的影響,實現自己確定的發展目標的能力。 人格的獨立性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壹個人的自立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能力。 自立能力是指壹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人的自立能力是與依戀相對的人格特征。孩子在大約6個月的時候,會出現對母親依戀情感,這種依戀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而它的對立面——自立能力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自立能力在孩子的行為上的具體有表現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對他人的依賴性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對他人過分依賴,那麽他就可能發展成為壹種依賴性人格的人。 自制能力就是壹個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壹個人的獨立只能是相對意義上的獨立。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就要遵從壹定的社會規範。這就要求他們能夠體察他人的需求,按照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不是壹味地特立獨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不是真正的獨立的個體,因為獨立是受社會環境制約的。 自主能力是指壹個人在外界壓力和影響下能夠堅持己見的能力。自主能力是獨立性人格發展的最高表現形式。即作為壹個獨立的人,能在外界壓力和影響下,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獨立決定自己去做什麽、怎麽做。 獨立性的人格特質不是生而有之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育的產品,尤其與家庭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不為孩子構想未來,可是每當我們滿懷激情為孩子創想未來時,總是為他們的前途擔憂,總是會忍不住地想“如果……那該怎麽辦”?我們也習慣於對孩子說:“妳可千萬別……,否則就會……”,是啊,父母總是有經驗的,我們告訴孩子前方有那麽多的危險可是卻很少為他們呈現成功的美景。孩子們在父母的警告中長大,戰戰兢兢,左躲右閃,,壹不小心就會印證了我們的“預言”。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就是他們的未來,假如我們把對孩子未來的種種擔憂變成壹個個祝福,為孩子指引成功的道路,把他的視線從危機重重的叢林中帶到“希望的田野”中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孩子也隨著這些祝福在悄悄發生改變——他們在努力實現那些美好的願望,試圖把它們變成現實。 學習從生活開始 學習即生活,生活即課堂。人類最初的學習是從認識身邊的人和事,掌握生活的技能開始的。幼小的孩子在父母或監護人的引導下學習傾聽與觀察,比較與辨識,模仿與想象。 學習的內容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有更多豐富多彩、有意思的東西是源自於生活的,孩子通過親身的體驗,在經歷中進行學習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生活中引發的各種學習機會無處不在,父母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循序漸進,不僅保護了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學習的樂趣。 學習是壹個人壹生都要做的事情,不如讓孩子在他們周圍的世界裏去發掘、去仿效、去思考。讓學習從生活開始,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 學習的經驗是壹點壹滴積累起來的,這需要壹些時間,所有父母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