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先知》的作者是誰?

《先知》的作者是誰?

《先知》是紀伯倫用多年心血澆灌出的藝術之花,是他“精神孕育的最好的胎兒”,也是他來到世間想說出的那句最重要的“話”。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在醞釀這部作品。最早的版本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定居紐約後,他又寫出了英文初稿。在正式出版前的幾年裏,五易其稿。書中的哲理可以說是紀伯倫愛與睿智的結晶,其深邃廣博幾乎達到了人類精神修養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先知》之所以可以歷久彌新,不受時間的限制,正因為它直接表達了“真理”。紀伯倫視《先知》為壹生最大的成就,他曾經說過:“我想,自我從黎巴嫩山構思《先知》壹書開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離了,它仿佛是我身體的壹部分……在我完成4年之後才將其付印,因為我想要確定,非常地確定,書中的每壹個文字都必須是我的最佳貢獻。”這的確是壹本奇妙的著作,它滿足了個別心靈的需求,哲學家認為它是哲學,詩人稱它是詩。青年則說:“這裏有壹切蘊涵在我心中的東西。”老年人說:“我曾不斷追尋,但卻不知追尋為何?但在我垂暮之年,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我的寶藏。”

詩人紀伯倫巧妙地為《先知》安排了壹個小說式的故事框架:主人公艾勒·穆斯塔法,壹個“被選和被愛的”東方智者,滯留海外奧法利斯城12年,壹直企盼著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島。壹個秋日,他登高遠眺,看見故鄉的船從煙霧中徐徐駛來。他心中充滿喜悅和激動,但又不忍離開這度過漫長歲月的地方。城中的男女老少都來送行,在城中的聖殿廣場,人們請他講說真理,披露他們的“真我”,告訴他們“關於生和死之間的壹切”。他懷著誠摯的感情壹壹回答了眾人的提問。在發表了充滿祝福和希望的告別之辭之後,水手們揚帆起錨,航船向東方駛去。

清新雋永的詩句凝結著紀伯倫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哲理思考。他力圖站在俯瞰世界的歷史高度,向全人類宣示自己發現的真理。每段議論中都滲透著紀伯倫與眾不同的見解,它們往往與傳統的教誨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但卻顯示出作者視角的獨特性和思考的深刻性。

《先知》不僅具有明晰的哲理性,而且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抒情和哲理的結合,使整個作品真切感人。無論是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還是市民們的送別話語,都充盈凝重,表達出詩意化的感情。

作品語言是獨具特色的,嚴肅中不失溫馨,啟示性和感染力並重。這種風格被稱為“聖經式的語言”,把嚴肅的訓示、誠摯的關懷、冷靜的啟迪、熱烈的希望完美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傳情達理的功能。

新奇美妙的比喻是《先知》具有恒久藝術魅力的壹個重要原因。不論明喻還是隱喻,紀伯倫都運用得得心應手。他特別擅長通過“A是B”的句式,使比喻成為格言警句,長留讀者心中:“妳們是弓,妳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妳們的理性與熱情,是妳們航行中的靈魂的舵與帆”;“思想是壹只屬於天空的鳥,在語言的牢籠中它或許能展翅,卻不能飛翔”;“美是凝視自己鏡中身影的永恒。但妳們就是永恒,妳們也是明鏡。”這些新鮮的比喻,貼切中肯,內涵豐富,顯示了作者對思考對象本質特征的深刻把握。

作品的另壹個特色是它的象征性。主人公既是東方智者,又是人類完美的象征。他要返回的島嶼,既是他的祖國、故鄉,又是“愛與美”的理想世界的象征。奧法利斯城既是西方世界的象征,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象征。這種雙重性使作品的內蘊具有東方的和世界的兩個層面。至於詩中反復出現的大海、雲霧、夢幻、明鏡、面紗、羽翼等意象,則是人類生存狀態和生命表達方式的不同象征。大海象征生命的豐富和永恒,雲霧象征生命的朦朧和神秘,夢幻象征人的渴望與憧憬,明鏡象征理性和明澈,面紗象征人的真實性被掩蓋,羽翼象征生命的飛翔與自由。

紀伯倫原計劃寫出“先知”三部曲:第壹部《先知》重點寫人與人的關系,第二部《先知園》重點寫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三部《先知之死》則重在寫人與“上帝”的關系。但詩人卻只完成了前兩部,給世界文學史留下了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