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戰國時,李悝任魏國相國,他鼓勵農民積極開荒拓耕以取得豐收,並推行變法。其中的“平糴”法很得民心,即當豐年時,國家平價把糧食購進;荒年時再以平價向老百姓出售。
當時,洛陽大富商白圭,從李悝的經濟措施中受到啟發,提出了壹套經營致富的理論,叫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意思是說:“別人因生產過剩而低價拋售,他就收購;別人高價索求,他就出售。”
白圭的具體做法是:在五谷成熟的季節,糧食大量上市。糧價變得很便宜,他就大量購進糧食,囤積起來。而這時不是蠶繭出產或割漆的季節,市場上絲、漆存貨極少,價格昂貴,他就乘機把自己囤積的絲、漆以高價賣出去。按照同樣的道理,到了蠶繭出產的季節,蠶絲生產多了,價錢就很便宜,但糧食的價格卻上漲了,於是就低價收進蠶絲而高價賣出糧食。這麽壹來,致使白圭買進的貨物價錢都很低,而賣出的時候價錢卻很高。如此三番兩次,白圭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