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標誌性建築是什麽?
世博會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標誌性建築――原子球(Atomium Pavilion)。1955年組委會在征集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物時,壹致選中了工程師沃特金(A.Waterkein)設計的原子球建築方案。因為,這個設計無論從思想理念還是創意形式都反映了時代特征和人們關註的熱點。 原子球,它的建築形狀為9個巨大內空的金屬球體組成,每個圓球代表壹個原子,各球之間由26米長,直徑3米的空心鋼管連接。圓球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壹個正方體。這正是放大1650億倍的a鐵的正方體結構。9個圓球加上鋼架結構總重量為2200噸,最高球頂達102米。球面采用了5800塊三角弧形鋁合金焊接而成。 原子球的設計可謂匠心獨具。當時比利時是歐洲***同體的發起國之壹,布魯塞爾被稱為“西歐的首都”。當時的歐***體擁有9個成員國,而比利時國內也劃分為9個省。因此原子球象征著比利時國家和西歐各國團結、聯合的標誌。不過,建築設計師還另有含義:自1954年開始設計世博會標誌性建築時,便考慮到標誌性建築,除了其本身應具有引人註目的特點之外,更應該具有思想內容,能反映時代的特征。1955年初,想到了“原子球”的設計方案。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基礎是分子、原子、中子等無限小又極為重要的東西。但是人們對其缺乏了解,感到它們神秘莫測。所以,原子球是壹座能向人們顯示這些無限小的東西的建築。同時經歷了二戰後,每個人對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認識,原子球體現了時代的主體意識:即人類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決科學技術與人道主義的問題。 原子球建築不僅展示其與眾不同的建築結構,也把現代建築美學基礎的純幾何形態的原則,運用在現代空間概念的形象設計之中。同時,原子球也是比利時冶金工業能力和工程技術能力的綜合體現。 原子球中間有壹部當時歐洲最高速的電梯。僅23秒便可把22人送到92米的頂層圓球。頂層圓球專供遊客觀賞風景,四周有六面有機玻璃的大窗,並設有多架望遠鏡,250人可以同時從高處鳥瞰布魯塞爾的優美景色。此外,還有可供140人就餐的飯店和紀念品商亭。參觀“頂層”後,可改乘自動梯到其它圓球。在世博會會期,原子球內展覽國際核能技術,其中有不同的核反應堆模型,和壹艘3萬噸核動力船的模型。另外還有太陽能利用、外層空間展覽,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