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晚報和海南省海口市就業局組織的關註就業困難家庭行動不但引來了近百名困難人員報名,更有大量的企業提供了數百多個崗位。市就業局副局長黃斯雄表示,出現這種“許多人沒工作做,許多工作沒人做”並不奇怪,關鍵是就業困難人員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觀念不正確 非公益崗位不去
近兩年來,海口市勞動就業部門針對登記的200多名就業困難人員,多渠道聯系用工企業,積極推薦上崗,但實際上大部分被推薦的就業困難人員要麽嫌工資待遇低,要麽嫌工種辛苦,最終放棄了上崗。
黃斯雄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觀念不正確,相當壹部分就業困難人員不願出遠門,怕苦怕累,嫌待遇不高,嫌工種不體面。此外,部分就業困難人員對政府過度依賴,對政府的幫扶和援助存在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大部分人員認為援助就是政府安排,都指望著政府為其開發公益性崗位,而對非公益性崗位則不願意去幹。
就業路子窄 免費培訓不參加
黃斯雄說,影響就業的另外壹個原因就是困難人員的自身素質低,他們普遍年齡偏大,專業技能匱乏,只能幹些簡單的粗加工或體力勞動。近幾年,海口市組織專場困難人員招聘會,提供崗位數量不菲,但成功率仍然不高。除勞動者擇業外,就業困難人員因文化、技術不能適應用人單位要求也是壹個主要原因。
為了改變就業困難人員沒有技能的問題,海口市專門出臺了相關援助政策,持再就業優惠證的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可享受壹次性的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和鑒定補貼。但是,政府“埋單”讓他們培訓,他們的願望也不強烈。即使就業困難人員參加了培訓,態度也很勉強,學習消極應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不佳。
就業局呼籲 適當降低期望值
為此,海口市勞動就業部門呼籲廣大就業困難人員,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充分發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悲觀、不氣餒,不等不靠。要擯棄高低貴賤的傳統觀念,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積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除了積極參加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外,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尋找理想崗位的同時,主動說服自己,適當降低就業崗位期望值。面對短期內不容易改變的現實,與其抱怨重重,把問題推給社會,不如調整心態,轉變觀念,樹立正確觀念,就業機會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