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1970年,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去世,周恩來感嘆:他死了,真可惜啊

1970年,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去世,周恩來感嘆:他死了,真可惜啊

提到張學良,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說起張學思,很多人都很陌生,甚至很少人聽說過他的名字。

實際上,張學思的壹生可謂傳奇。他貴為壹位大公子,出身優渥,卻娶了壹位農民出身的女子為妻,相伴終生;他出身軍閥世家,卻走上壹條與兄弟姐妹完全不同的道路。

1970年5月29日,年僅54歲的張學思因病去世。他去世後,周恩來多次感嘆:“他死了,真可惜啊!”

張學思是軍閥張作霖的第四個兒子,在大帥府生活長大。這座大帥府是張作霖的私宅,占地3.6萬平方米,裏面分為四個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的建築風格各有特色,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建築的風韻,也有西方,日本式等特色的彰顯。

可以說,這座大帥府是權勢,金錢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張學思作為第四個兒子,從小也享受著極其優渥的生活。

生活中,身為軍閥統領的張作霖,經常帶著幾個孩子去參觀官兵的閱兵演習,從小向他們灌輸兵權思想。因此在年幼的張學思心中,父親是壹個大英雄。他想象著,自己長大了也會成為壹個有名的將領,帶兵打仗。

然而張學思的這個想法,還是被母親打破了。

張學思的母親是壹位有故事的女子,經常和子女說起自己的辛酸往事,教導子女千萬不能擺上豪門公子的架子,更加不能忘記窮人的苦,要做壹個平民。

她告誡張學思:“妳們要是敢染上不良習慣,我就去自盡。權勢不是好東西,妳們長大後要學會自立,不能靠張家吃飯,要有自己的本事。”

於是在她的支持下,張學思打破大帥府不入學堂的規律,於八歲進入小學學堂學習。學習期間,張學思不坐小 汽車 ,穿著普通,和普通的同學們壹起學習,生活和 娛樂 。

期間他受到群眾抗日情緒的影響,參加抗日活動,學唱抗日歌曲,埋下抗日救國的種子。1928年,張作霖被謀害,張學良接管大帥府,在東北進行壹系列改革,讓張學思看到新壹代青年的希望。

可惜改革終究是曇花壹現,張學良走上不同的道路,讓張學思失望不已,決心自謀出路。

同年,張學思考取中學,結識同學王金鏡,後在他介紹下,又結識王西征。王西征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好友,他向張學思講解當前中國的局勢,介紹陶行知的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等。

在他的影響下,張學思毅然走出大帥府,來到北平,開啟壹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九壹八事變後,張學思投身抗日潮流,卻因張學良拱手讓出東北三省的舉動,備受同學的辱罵和痛恨。無法忍受的張學思闖進張學良的府邸,聲淚俱下地質問,勸他振作精神,打回東北,無奈被拒絕。

1933年,張學思加入中***外圍組織,後加入中國***產黨。自此,他徹底背叛軍閥家庭,走上***產主義事業的道路。

剛剛入黨,張學思便接到壹項特殊任務,讓他和王金鏡打入東北軍特務隊,做兵運工作,組建華北工農紅軍。

可由於條件不成熟,張學思等人就率領部隊向外開拔,遭到敵軍圍攻,大量戰士被捕或失蹤,中***組織也遭到破壞,任務就此失敗。事後,張學思反思,要掌握軍隊,必須學會軍事。

於是他回到家鄉,在張學良的保薦下,進入南京中央軍校學習。學習期間,他苦練軍事技術,成為學校優秀的學生,還得到張治中的表揚,稱贊不絕。

西安事變時,張學思被蔣介石秘密軟禁,有過壹段囚禁生涯。直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思才獲得自由。他去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卻抱歉說:“今天我特別忙,兩三天後我準備回趟西安,妳明天再來,我有話說。”

可惜第二天,張學良被軟禁。

1937年,張學思畢業,蔣介石意圖將他拉到中央軍工作,他以要回東北軍拒絕。最後學校受到指使,決定將張學思留在學校工作,意圖暗中控制起來。

張學思深深明白這壹點,先假意接受,後提出要請假回家壹趟,看看母親。於是在回家鄉的列車上,張學思擺脫國民黨的控制,毅然踏上尋找黨組織的路程。

七七事變後,幾經周轉,張學思在他人的介紹下,重新入黨。剛加入組織,張學思便接到周恩來的指示,要他廣泛聯系東北軍,爭取釋放張學良。

張學思歷經千辛萬苦,找到東北軍元老,向蔣介石寫去壹封封申請釋放張學良的信件,可在蔣介石的執意下,依舊未能成功。

次年,周恩來接見張學思,說:“雖然釋放張學良的工作未能如願,但是它揭露蔣介石的陰謀,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是勝利的壹方。”

在周恩來的鼓勵下,張學思提出要組建壹支抗日武裝,得到周恩來的支持。

從此,張學思聯合王金鏡,舉辦東北抗日先鋒遊擊班。他本想讓遊擊班完成訓練後,將隊伍帶回53軍繼續發展力量,再把53軍發展成為***產黨抗日武裝。可不久,53軍與日軍激戰,接連失利,不得不撤退到太行山壹帶,頑強進行鬥爭。

1938年,中央安排張學思來到香港參與工作。幾個月後,張學思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的接見。毛澤東親切關心:“妳能不能受得了?要不要很多錢花?”

張學思壹下臉就紅了,說:“主席,您可不要把我當成小孩子啊!”

毛澤東哈哈大笑起來,親切地說:“妳是少爺出身,以前的生活條件那麽好,剛剛來到延安,我怕妳受不了這裏的生活喲!”

張學思堅定表示:“延安是個革命聖地,能參與革命,我不怕。”就這樣,張學思留在延安學習。

每天,他很早起床,給大家打好洗臉水,洗幹凈地板,把火盆裏的木炭燒旺,再跑到外面鍛煉身體。參與農民勞動時,張學思從來沒有用過鋤頭,卻用驚人的毅力比別人多開墾幾分地,得到同誌們的贊揚。

畢業後,他擔任幹隊隊長,帶領成員搞政治和教育,改善成員的生活,成功讓幹隊成為模範隊,他也被譽為模範隊長。

1940年春,張學思跟著同伴來到延安女子大學聽報告。

不壹會兒,與張學思壹起來的同學都走了,只剩下張學思獨自坐在板凳上。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壹位梳著長辮子的姑娘身上,她正在聚精會神地翻閱壹本畫報。

在那人聲嘈雜的場合裏,姑娘低頭看畫報的身影顯得格外迷人。同樣愛看畫報的張學思,忍不住走上前搭話,詢問畫報的來歷,和她的來歷。

說著說著,兩人目光對視,張學思驚呆了,這位姑娘真是美麗。毫無疑問,他被這位姑娘吸引了。

而張學思高大俊朗的外形,訓練有素的素質,同樣也吸引了這位姑娘。不由自主,姑娘向張學思綻放出壹抹柔情的微笑。這壹笑更加不得了,占據張學思全部的心房。

事後,張學思的腦海裏經常浮現姑娘的身影,可又不好意思總往女子大學跑,只好躲起來偷偷思念。他深深明白,這位姑娘已經徹底俘獲他的心。

不久,女子大學又舉行報告會,張學思很早便坐在位子上,等候著姑娘的到來。可等了很久,直到報告會開始,他還是未能找到姑娘的身影,不免讓他失望不已,心裏七上八下的。

第三次報告會,張學思又迫不及待地坐在位子上,等候著姑娘的到來。可等了壹會,只見到顧大姐。他腦子靈機壹動,顧大姐也是女子大學的,應該知道那位姑娘。

於是張學思開始與顧大姐拉起家常,打聽姑娘的身份。顧大姐壹聽,應該是謝雪萍。之後,她將謝雪萍的身世告訴張學思。

謝雪萍出生在廣東壹個貧苦家庭,因為家裏無力撫養三個女兒,於是便將兩個姐姐送給別人,只剩下謝雪萍在家。不過她稍微大壹點,父親便不幸去世,母親也被迫改嫁,將她留在姨家收養。

這家人也不是壹個好人家,經常虐待謝雪萍,14歲時她不堪忍受虐待,跑到廣州,找到正在廣州讀書的堂姐。在堂姐的幫助下,來到壹家工廠打工。可工廠老板的肆意責罵,工頭的暴打,繁重的工作,依舊讓謝雪萍苦不堪言。

七七事變後,工廠倒閉,謝雪萍又來到香港的工廠打工,於1938年經過八路軍介紹,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後由於工作突出,表現出色,謝雪萍進入女子大學學習。張學思聽著聽著,心裏深深被打動,鼓足勇氣問:“大姐,我想請妳.....當我和她的.....紅娘。”

顧大姐壹聽,故作調侃,沒有立刻答應。張學思急了,以前是沒有遇到喜歡的姑娘,現在遇到謝雪萍,從第壹次見面開始,我就忘不了她,幫幫忙吧。

顧大姐感動了,她知道張學思的哥哥是張學良,但是他毅然走出大帥府,參與革命,是壹個很好的同誌,便答應為他們做媒。

壹天星期日,顧大姐和謝雪萍,攜手去逛逛新市場。兩人有說有笑,走到河的轉彎處,碰上騎馬的張學思。經過顧大姐的介紹,張學思和謝雪萍正式認識。

張學思順勢邀請:“能認識妳,我很高興,能不能邀請妳去我的窯洞裏坐壹坐。”

“我還要去市場買兩本本子呢,有時間再說吧。”謝雪萍回答。

張學思急了:“我們難得見面,我送給妳兩本好不好,我們可是剛剛熟悉啊!”

在顧大姐的撮合下,謝雪萍進了張學思的窯洞。顯然這樣的相遇,是顧大姐和張學思的有意行為。之後在顧大姐的安排下,兩人又幾次相遇,漸漸地,他們就開始約會了。

從此,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壹對優秀青年在河邊散步。許多人都投以羨慕的眼光,但有的人也保持懷疑的態度。因為張學思是張學良的弟弟,出身優渥,而謝雪萍出身貧苦家庭,家境貧苦,兩人身份地位相差大,能適合嗎?

身為女子,在謝雪萍的心裏,也有著同樣的擔憂。他們畢竟出身不同,背景不同,能結為終生伴侶嗎?能合適嗎?

而對於張學思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他特意找到謝雪萍,表明自己的心意,堅定兩人結為伴侶的決心。他堅定表示,有妳這麽壹位出身工人的妻子,他很驕傲,很自豪。

1940年的中秋節,兩人在窯洞裏,舉行壹場集體婚禮,結為夫妻。

婚後不久,張學思便奔赴冀中軍區,擔任參謀處長。在這裏,他經受最殘酷的戰爭和環境考驗,成為壹名優秀的幹部。

1943年,張學思先後擔任作戰科科長,參謀處處長,副司令員等職位。張學思親自帶領部隊開展遊擊戰,拔除十多個據點,擴大解放區。

次年,日軍的占領區小麥壹片豐收。八路軍看到,不甘心讓日軍占領,決定要把小麥搞到手,解決軍隊的補給問題,也可以保障群眾的生活。

然而日軍為了防止八路軍搶小麥,派出大批軍隊駐守,還派出大量軍隊下鄉巡視,警告當地治保主任,必須當天完成收割小麥的任務,將小麥拉到日軍地區晾曬。

針對日軍舉動,張學思特意制定壹個搶小麥的計劃,先派偵察員監聽日軍的對話,了解日軍的行蹤,再利用地下情報網搜集情報,派出大批幹部去落實工具等。

緊接著,他又讓部隊急行軍,按計劃到達指定位置,切斷與日軍之間的聯系。壹切準備就緒後,張學思果斷下令,戰士們分頭行動,經過層層收割,搬運,最後將小麥成功運到抗日根據地。

等到天亮,日軍見到光禿禿的田地,氣得胡子壹撇壹撇的。

解放戰爭期間,張學思按照中央命令,連夜奔赴東北遼寧。到達遼寧後,他出任遼寧省主席,正式接管遼寧。

時隔多年,張學思回到故地,上任遼寧省主席已是眾望所歸,東北人民也在他的身上,寄托著美好的向往。

當然這壹舉動,引來蔣介石的不滿,瘋狂調兵遣將,意圖爭搶東北。為了對抗蔣介石,他召開群眾大會,向人民揭露蔣介石的陰謀,宣傳***產黨的主張。他壹邊抓地方群眾,壹邊抓軍隊,建立正規軍武裝,抵抗國民黨的占領。

之後的日子,張學思壹直奮戰在東北戰場,堅持為東北的解放而努力,為東北地區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1949年,三大戰役接連傳來喜訊,同時又傳來壹個驚天喜訊,重慶號軍艦光榮起義,從此歸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此,中***中央決定,組建中國人民海軍。

要想創建中國海軍,首先要培養海軍幹部,有壹批海軍將領。經周恩來提議,張學思加入中國人民海軍,接下重任。

9月21日,張學思以海軍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國第壹屆政治協商會議,並發表講話,我們壹定要在實際行動中,建設壹個強大的中國人民海軍。

會議休息時,毛澤東說:“妳幹海軍很好啊,好好幹!”

自此,張學思以滿腔熱血投身創建人民海軍的偉大事業中,四處考察,親自奔波兩個星期,搞定海軍的選址問題。

1951年夏,周恩來和鄧穎超巡視大連海灣,只見炮艦熠熠生輝,他高興地說:“在這麽短短的時間裏,妳就能辦起壹所海軍學校,而且自己也學會開船,帶著隊員進行海上實習,幹得很好啊!”

張學思謙虛回答:“海軍還是壹個全新的領域,我對海軍還有很多東西不熟悉,還有很多東西都不懂。”

周恩來鼓勵:“邊幹邊學習嘛!”於是在周恩來的鼓勵下,張學思更加刻苦學習海軍技術,為創建中國強大海軍而努力奮鬥。

三年後,張學思奔赴朝鮮,考察朝鮮海防情況,還參與粉碎美軍第二次登陸作戰的企圖,保障朝鮮戰爭的勝利。

1954年,中央下令攻占江山島,張學思參與指揮戰役,擊敗敵軍壹艘護衛艦,為我國解放壹江山島創造條件。

次年,張學思和張愛萍再次觀察海上天氣等情況,確定作戰部署和方案。1956年,張學思作為深受黨中央重視的領導幹部,被選為去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海軍知識。

學習期間,他敏銳地意識到軍艦和導彈結合的技術,將在未來海軍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他特意向海軍首長強調這個問題,後在我軍的努力下,我國軍艦也裝備了導彈。

兩年後,張學思學成回國,擔任海軍參謀長,成為海軍壹名優秀將領。他不僅擅長制定戰鬥策略,還能親自指揮戰鬥,並且身先士卒,經常來到第壹線參與演習訓練。

正當他以滿腔熱血準備投身海軍建設時,卻遇上時代的變化。1970年,張學思患上全身血行播散性結核,肺源性心臟病等,病情嚴重。周恩來得到消息後,下令盡全力搶救,可已太晚,於5月29日遺憾去世。

他去世時,年僅54歲,讓人嘆息不已。事後,周恩來曾經多次在和海軍人員的談話中,提到張學思。他經過學習,是壹個精通海軍專業,又具有軍事指揮才能,能親自出海打仗的人。現在他死了,真是海軍的壹個巨大損失啊!真可惜。

經過多年的革命經歷證明,張學思是壹位意誌堅定的***產主義者,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並且張學思加入海軍後,經過培訓和多年學習,基本上掌握先進的海軍技術,能稱得上當時新中國海軍壹位比較專業的海軍將領。

可以說,如果張學思沒有患病去世,將為新中國的海軍建設貢獻壹份重要的力量。因此周恩來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真是可惜。

張學思的壹生,從走出大帥府到參與革命事業,最後到參與新中國海軍建設,可謂傳奇。當然他也是張作霖的子女中,唯壹特殊的壹位,只有他堅定走上革命道路,為革命事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可惜英才早逝,而張學良被囚禁後,兩人只見過壹次面。

縱觀 歷史 ,張學思的成就與早年母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在母親的影響和教導下,張學思才能從小養成較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成為壹名有誌青年。

而自從張學思走出大帥府後,再也沒有回過那個地方,這代表著他與舊軍閥的徹底割裂,也代表著他堅定走上革命道路的決心。

不過在多年後,張學思的妻子謝雪萍曾經回到大帥府,看望丈夫從小長大的地方,尋找丈夫存在過的足跡。當她走進府邸的那壹刻起,她的眼眶滿含淚水。

她不負眾望,為丈夫證明身份,辛辛苦苦將幾個孩子拉扯長大,還將張學思的母親照顧到老。她與張學思的愛情,當真稱得上是患難見真情。甚至在張學思的母親去世時,嘴裏還在念叨著兒媳謝雪萍的好。雖然兒子早逝,但是有謝雪萍的照顧和陪伴,她安然度過晚年。

2016年,已經96歲的謝雪萍參與張學思生平圖片開幕式,見到曾經的種種圖片,看著曾經丈夫的神采,她的眼睛裏閃爍著亮光。

歲月和命運,好像將張學思帶走了,又好像沒有將他帶走。至少在謝雪萍的記憶裏,那些珍貴的回憶永遠在熠熠生輝,他也將永遠活在她的心中。

壹代將領張學思,青少年時期堅決拋下自己的家庭出身,壹直奮戰在革命事業的道路上四十多年,證明自己堅定的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