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友,是指熱愛自主自助旅行的愛好者的稱呼。他們風餐露宿,吃苦耐勞,以腳步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長期高強度的跋山涉水,對自身的體能和耐力是不小的考驗。藏漢雙語網的小編覺得,徒步時調整好背負,控制身體平衡和步伐節奏,背部肩沈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腳掌觸地,什麽時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節奏去走,盡量保持勻速,不要時快時慢時跑時停。最恰當的速度是走而不喘、能夠維持自己走壹整天的速度。
當然,徒步旅遊還有不少技巧,小編僅整理了部分經驗,歡迎廣大驢友留言補充。
1、剛開始徒步可以放緩壹點,讓身體每個部分都先預熱,有個適應的過程,5-10分鐘後才加快步伐。
2、隊員之間應該保持壹個合理的距離,壹般為2-3米。隊伍的安全距離壹般在白天不能超過十分鐘或者200米以內,夜晚必須在5分鐘或者20米以內。
3、壹定要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來走,不要逞強緊跟強驢埋頭猛走,這樣會大量消耗體力,結果是欲速則不達。最好找壹個和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伴同行。
4、上下坡時,手部攀拉的石塊、樹枝、藤條,壹定要用手試拉,看看是否能夠受力,才去做其他攀爬上下動作,避免意外受傷。
不要只顧低頭走路,而錯過了周圍的風景。在戶外徒步,強身健體只是其中壹個目的,不要為了壹些所謂“自虐”的目的來暴走,大強度的體力付出,有時候會得不償失。
5、了解自己的體能,學會用壹個自己比較舒適的方法走路,這樣的妳的體力能夠得到科學有效的利用。
6、按計劃休息和進食,根據大家途中的體力情況及時調整計劃,必要時寧可延長穿越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體力過分透支,要為後來不可預見的意外情況使體力留有余地。
7、重裝徒步的時候要“多吃多喝”:多吃多喝的定義不是暴飲暴食,如果吃的太多,估計路可能都走不了了。這裏的多吃多喝是指吃喝的頻度,徒步的時候,人體的熱量損失大,為了補充體力,需要及時補充水和食物。
8、喝水要以量少次多為原則,喝水也是主動的,不要等口渴了才被動喝水。每次喝兩三小口為好,太口渴了可以縮短喝水的時間,增多幾次喝水次數,壹次喝水太多,身體吸收不了浪費寶貴的水源不算,反而增加心臟的負擔。在爬大坡之前可以適當地多喝壹些水。
9、行走中的休息要長短結合,短多長少。壹般途中短暫休息盡量控制在5分鐘以內,並且不卸掉背包等裝備,以站著休息為主,調整呼吸。長時間休息以每60-90分鐘壹次為好,休息時間為15-20分鐘,長時間的休息應卸下背包等所有負重裝備,先站著調整呼吸2-3分鐘,才能坐下,不要壹停下來就坐下休息,這樣會加重心臟負擔;可以躺下擡高腿部,讓充血的腿部血液盡量回流心臟。謹記:休息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不僅僅是躺下休息這麽簡單。
10、中途休息時不要脫鞋。長時間行進腳壹定會浮腫,脫了鞋壹旦再穿是比較難受的。
11、山區晝夜溫差較大,海拔上升溫度會下降(-6度/垂直1000M)。註意保暖是必須的,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後和睡覺前。相應準備保暖衣物和選擇合適睡袋。當衣物被雨水或汗水打濕後,熱量散發的速度是驚人的,此時要盡快換上幹燥內衣。有條件可選用排汗快幹面料的內衣。
12、不要輕易冒險走夜路,很多迷路都是發生在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而且夜路很容易造成失足。當不得不走夜路時,有頭燈準備是最好的,手電筒會占用壹只手,不利於平衡保護。
13、註意保護膝關節,養成正確的行走姿勢,在重裝穿越如果能有兩根登山杖與妳同行,能為妳帶來不少便利。而且可以減小膝關節因沖擊而受傷的可能。
14、野外穿越,腳是最勤奮最辛苦的,壹定要善待雙腳。不要穿新鞋,因為腳與新鞋尚未磨合,穿新鞋容易使腳疲勞、受傷。在山中重裝穿越,各種情況都會遇到,所以,應選擇合適的高幫登山鞋。登山鞋鞋底厚且用硬橡膠制成,底部有大而深的花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滑作用;在碎石及不平坦的路面上能有效地保護雙腳;鞋幫高且較硬,可以起到支持腳踝的作用;穿這種鞋,水也不易浸入鞋內。
穿上鞋後,要感覺壹下腳趾是否可以活動,如不能活動說明鞋太小,腳尖前端應留有壹定空隙。還要走走看,如果腳跟與鞋跟之間滑動,就容易擦傷腳,這種鞋也是不合適的。
15、鞋帶不可系得太松或太緊,那樣會使雙腳過早出現疲勞,且易受傷。最好用扁平的帶狀鞋帶,不要用圓形的繩狀鞋帶,因為繩狀的鞋帶不易系緊、易松開。
16、襪子的大小要適中,最好選用吸汗,排汗,觸覺好,適合多日行走的面料襪。如野外活動時間長,多備幾雙襪子。
17、另外,在雙腳與鞋摩擦多的地方,可以塗些凡士林或油脂類護膚用品,以減少摩擦,防止腳受損傷
戶外徒步技巧
龜步
在長途行走過程中,不要以為昂首闊步的大步向前就行了。其實這是壹種錯誤的想法,要知道步幅大是利用腿部肌肉的爆發力,這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壹種持久力,凡事都不能壹步登天。所以步幅小壹些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充分利用我們腿部肌肉的韌性,它們對持久戰是相當有辦法的。
吹氣
跟著就是要調節我們的呼吸了,要努力讓自己的呼吸與運動呈有節奏的狀態。令肌肉持續緩慢而不休止地運動,再加上平穩均勻的呼吸。簡單的說就是幾乎每走壹步呼吸壹次。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中就能做到平均每兩~三步就換氣壹次。 如果我們不習慣的話,也可以強迫自己呼吸,只要大口地吹氣就可以了。但要註意,不要太過強求,不然會拉傷肺部和肋間肌的。調勻呼吸是保持體內能源的好方法。
利用肌肉
要使走路變成有節奏的最自然的有氧運動,上下坡時,也要隨著這種節奏盡量利用肌肉的運動,盡可能的減少骨骼和關節的負擔。尤其是在下坡時,特別是那些長程的下坡路,這是要善於利用雙腳,使其可發揮立刻停止的作用。
因為與其在長程下坡後骨骼和關節有不良影響的話,倒不如讓肌肉承擔多壹些會比較好。 休息補充 還有在路上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以及適時補充能源。每走上相當壹段時間或路程後,要適當地休息片刻。休息時應攝取壹些馬上能轉化成能源的糖類和水份,使身體及時得到補充,以求快些恢復體力。並可松開鞋帶,但必須記住未到宿營地前,千萬不要脫下鞋子。因在長途行走中,雙腳會稍微發脹,中途休息脫鞋,下段路只會叫您苦不堪言。
不同路段的行走技巧
徒步穿越是戶外的壹種形式。在地形復雜多樣、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明確的路標指示方向,依靠地圖、指南針、再加上自己的頭腦和雙腳閱讀每壹寸土地,在清麗脫俗或古老滄桑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跡,在沈郁安靜或靈動跳躍中觀察和學習到各種有益的知識是壹種滿足。
而徒步穿越活動離不開路,路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們是否能夠成功穿越,路面條件太差有時會使我們受到傷害,如能很好地掌握行走不同路面的技巧,在路上就會更輕松、更愉快。行走著,安全著,快樂著,才是我們的戶外理念。
青石板路
路面特點:這種路面主要是清末、民國時期修建的。主要就是古香路,是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鋪設而成。由於年代久遠,走的人比較多,這種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經變得非常光滑。壹旦遇到雨雪容易發生事故,輕則跌跤、崴腳,重則骨折重傷。
行走經驗:雨後,上山時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還要放松。行走時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盡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時包的重心應該是中部偏下,手盡量扶著巖壁或樹木。下山時壹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傾。腳的落點盡量踩在石板之間的縫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兩個人之間壹點要拉開距離,避免壹個人跌倒後鏟倒好幾個。雪後,最好用四齒的冰爪,如果不用冰爪,腳壹定要落在路旁樹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
跳石路
路面特點:所謂的跳石就是沒有明顯的路,所謂的“路”主要由山谷溝壑經長期雨水沖刷和山洪暴發形成。在這種路面上行走,需要在石頭上跳來跳去前進,細紗、小溪、巨石參差交錯,“殺機”四伏。
行走經驗:克服對跳石的恐懼心理是最主要的,這就要求註意力集中。雨季,大雨來臨之前、大雨剛過時不要去峽谷跳石,小心山洪暴發。準備好壹雙底厚壹點硬壹點的登山鞋,在跳石之前要先檢查鞋帶是否松動,然後要把背包肩帶和腰帶拉緊,讓背包緊貼背部,以免跳躍時背包晃動、重心不穩導致失足。跳石時眼睛要註意觀察前方的情況,準確判斷下壹個落腳點,註意觀察某些石頭上留下的長期作為落腳點的暗痕。另外,壹定要把鞋底清理幹凈,如果鞋底粘上了沙子,就要小心妳的膝蓋和門牙嘍。
土路
路面特點:這種路面很常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頭風化和沒有植被覆蓋的山皮經過人們的長時間踩踏形成的。也許妳覺得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麽可註意的!那是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雨季時這種路面就是傳說中的爛泥路,非常容易跌倒,傷到膝蓋。
行走經驗:大雨後經過太陽的曝曬,土路表面已經被曬幹,但實際上已經吸足了水分,這個時候上下山時很容易出現危險,走這種路面時鞋底壹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為支點,以免不註意壹腳踩進很深的爛泥裏。另外,春秋兩季晝夜溫差大,雨雪天後土路路面非常容易結冰,危險系數比較高,遇到這種情況上下山時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東西,註意攀扶物體時要先確保該支點是牢固的,這壹點非常重要。
灌木叢
路面特點:灌木叢包括很多種,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灌木叢和人造灌木叢。自然灌木叢主要分布於茂密叢林中,灌木種類較多且較為低矮,壹般土質濕滑松軟,可能會有沼澤,危險性較大;人工灌木叢主要分布氣候較為幹燥的山麓坡地,是人為栽種防風固土用的,所在地壹般土質幹燥、含沙土較多、貌似堅硬其實壹踩就滑,部分區域存在流沙的情況。
行走經驗:走灌木叢要帶上眼鏡、帽子、拉上沖鋒衣的拉鎖,隊員之間至少要保持1.5米的距離,防止前面的隊友帶倒的樹枝反彈回來傷到自己。時刻提醒後面的隊友註意距離過遠容易迷路! 徒步經過自然類灌木叢時最好有輔助設備及經驗豐富的領隊或當地向導探路先行,要註意灌木多帶短刺、蚊蟲較多,建議穿高幫防滑鞋底、紋路大且凹凸較深的叢林靴,要穿長袖、長褲,註意臉部的保護。 人造灌木叢較自然灌木叢灌木高且多刺,建議準備手套(最好皮質)、長袖高領防刮衣褲和防滑抓地能力好的登山鞋,在徒步此類灌木叢時盡量走土質不滑、較寬的路,最好扶著枝幹新鮮且可以支撐手力的活樹枝,換手扶枝要牢固,落腳要穩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