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時代(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視小足為美女的標準之壹。相傳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選美女時,女子小足也被列為美女標準之壹。當然,那時的小足壹般當為天然纖足,並非纏過。但由此,小足在中國男子心目中成為評價女子的條件之壹。(兩千多年來,甚至在今天,仍有女子足長得嬌小為美的思想觀念。)此其壹。
據《南史·齊東昏侯記》中記載,南齊東昏侯(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宮女用金箔剪成蓮花貼在地上,然後令潘妃在上邊走,壹步壹姿,幹嬌百媚,走過的路上就像開出了許多金蓮,這就是所謂的“步步生蓮花”了。後來,婦女便稱女子纖足為“金蓮”。繼而,“金蓮”又被引申為婦女纏足鞋。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當時已把“金蓮”與女子之足聯系在壹起,但由於“步步生蓮”這壹現象的反復出現,就可能使宮廷中的婦女在語言中將“纖足”與“金蓮”之間的距離縮短。而在花卉中也確有金蓮這壹花名,它同時也被稱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纏足也被充滿詩意地稱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此其二。
隋朝煬帝(公元604年—617年在位)是壹個荒淫的皇帝。有壹次,他想乘船遊運河,但不用船夫,卻要選壹百名美女在運河兩岸為他拉纖。有壹位住在運河邊上的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上了。為了表示反抗,吳月娘讓父親為她打了把三寸長、壹寸寬的蓮花辦刀,十分小巧,別致和鋒利。她用壹塊小布條把短刀緊緊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壹雙鞋。鞋底上刻了——朵蓮花,走路時,壹步會印出壹朵蓮花,十分漂亮。隋煬帝見了非常喜歡,又見吳月娘長得漂亮,便召她近身,想看看她的纏足。吳月娘等皇帝身邊的侍臣離開後,便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壹閃,手臂受傷。隋煬帝隨即拔釗朝吳月娘砍去,吳月娘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廠。隋煬帝回宮後下了壹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但從此之後,民間女子為了懷念吳月娘,都紛紛裹起足來。這壹說法在運河壹帶的民間廣為流傳,如同中國吃月餅紀念明代戚繼光,吃粽子紀念戰國屈原(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壹樣,都有可能是壹種的民間傳統習俗。此其三。以上傳說是根據民間老人口述整理的,並且已被編入《中國風俗語》壹書中。
唐統壹全國以後,國力鼎盛,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的思想開朗,追求創新,服飾融合了外域特點,產生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唐服。唐服講究靈便與實用,減少禁律,屬於中國服飾的開放時期。這壹時期,婦女形成了著靴的風氣。但從開元到天寶年間,唐玄宗(公元712年~756年在位)逐漸怠於政事,陶醉於歌舞升乎之中,744年(天寶3年)玄宗納其子壽王妃楊太真為貴妃,寵愛無比,過著荒淫腐化的生活。752年(天寶十壹年)又起用貴妃兄楊國忠為宰相,徹底改變了太宗朝“任人唯賢”的政策,帝王宮廷,達宮貴人的驕奢淫逸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整個國家的風氣走向畸形。此後,朝野女子從著靴穿褲又逐漸回復到秦漢的寬袖大袍,而楊貴妃則成為著尖頭繡鞋的先導。這不能不說是壹個歷史的倒退,這是以著靴為標誌的婦女解放走向以纏小足為標誌的婦女悲劇的壹個劃時代倒退。文獻記載楊貴妃生前和死時均穿纏足弓形底鞋。伊世珍在腳記》壹文中寫道;“楊貴妃在馬嵬坡被唐明皇賜死時,有個女子拾得她的壹雙雀頭鞋,薄檀木底,鞋僅長3,5寸。”徐用理在《楊妃妙舞圖詠》壹詩中也寫道:“淩波步小弓三寸。”唐代詩人杜牧(公元803年~852年)的詩中也有“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因此,唐朝(公618年~907年)也必定纏足。又曰:“今靱鞋為不纏足者所穿,纏足者以絲為鞋。”也當為壹證。這壹記載同時也表明,唐代的纏足鞋是以絲為面料的。此外,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1號、2號女俑均穿尖頭鞋。故自居易詩有“小頭鞋履窄衣裳”之句。此其四。
在中國,史學界壹般公認“三寸金蓮”起源於五代南唐(公元937年~975年)。履為禮服之足飾,據《逸雅》記載:“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飾,有雲頭、如意等高頭紋飾。自五代李後主令舞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及弓形,並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臺跳舞,飄飄然若仙子淩波,纏足因此而得名為“金蓮”。此後,宮內外女子皆仿效起來。並以纏足為美,為貴,為嬌,為雅。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要》壹書中認為,中國婦女纏足從五代就開始了。此其五。
以上五種“三寸金蓮”的起源說的最大分歧是起源時間。但它們最大的相同之處是都源於宮廷。這也是當時最高統冶階層奢侈的象征。“三寸金蓮”起源時,民間仍把纏足視為稀罕的事。但是,隨著時代的更遷,“三寸金蓮”必定會從皇宮裏流傳開去。前三種起源的依據是不充足的,但作為傳說,也有存在的可能,但不能看做纏足的起源時間,至多只能認為是纏足起源的“準備”階段。後兩種起源說比較可信,但時間跨度(或稱時間誤差)竟有壹百年以上。如果纏足的起源推前到唐朝晚期,這壹提法似
乎更符合文獻記載。而五代十國實際上也就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
但是,纏足開始時並非三寸,它大致經歷過四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將已定型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壹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朝 1911年滅亡後,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關於“金蓮”得名也可歸納為以下因素:
由於步步生(金箔)蓮花的傳說而得名。
由於宮女在金蓮臺上跳舞而得名。
由於纏足形似蓮花,而中國又常有因物貴而在其前面加上“金”字的習俗,女口“金口”、“金睛”、“金言”等,因此,纏足完全有可能因其纖細嬌美而獲“金蓮”之雅號。
另壹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古時後妃都喜歡在繡鞋上飾岔。即有三寸繡鞋,當然也會有三寸繡金或飾金鞋。再說,蓮花中義以金蓮為最貴,《遼史》壹書中就寫道:“道宗每歲賞金蓮”,如此,以金蓮形容女子纖足也許是最恰當的。
對我有幫助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