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除南極尚未發現沼澤外,各地均有沼澤分布。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區在西西伯利亞低地,它南北寬800公裏,東西長1800公裏,這個沼澤區堆積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我國的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大面積的沼澤,歐洲和北美洲北部也有分布。
廣義的沼澤泛指壹切濕地;狹義的沼澤則強調泥炭的大量存在。各國文獻中用語也不相同。俄語中SOЛOTO壹詞指泥炭層達到30厘米以上(未硫幹狀態)的濕地。英語中則存在幾個名詞分指不同類型的沼澤,而且各家學者所賦予的含意也不盡相同。但bog壹詞常指富有泥炭的貧養泥炭沼澤,因泥炭和積水均呈酸性,故又常譯為“酸沼”。marsh和swamp則常指礦質土壤的濕地,marsh以草本植物為主,swamp以木本植物為主。日本統稱為“濕原”,把有泥炭的特稱“泥炭地”。
[編輯本段]沼澤類型
在高緯度地區,典型的沼澤常呈現壹定的發育過程:隨著泥炭的逐漸積累,基質中的礦質營養由多而少,而地表形態卻由低窪而趨向隆起,植物也相應發生改變。沼澤發育過程由低級到高級階段,因此有富養沼澤(低位沼澤)、中養沼澤(中位沼澤)和貧養沼澤(高位沼澤)之分。其中,低位沼澤、中位沼澤、高位沼澤是根據沼澤土壤中水的來源劃分的。
若爾蓋沼澤 富養沼澤(低位沼澤):是沼澤發育的最初階段。沼澤表面低窪,經常成為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匯集的所在。水源補給主要是地下水,隨著水流帶采大量礦物質,營養較為豐富,灰分含量較高。水和泥炭的pH值呈酸性至中性,有的受土壤底部基巖影響呈堿性。如中國川西北若爾蓋沼澤的泥炭呈堿性反應,就是因為該區基巖多為灰質頁巖與灰巖夾層,pH值多在8左右。富養沼澤中的植物主要是苔草、蘆葦、嵩草、木賊、榿木、柳、樺、落葉松、落羽松、水松等等。
貧養沼澤(高位沼澤):往往是沼澤發育的最後階段。隨著沼澤的發展,泥炭蘚增長,泥炭層增厚,沼澤中部隆起,高於周圍,故稱為高位沼澤或隆起沼澤。水源補給僅靠大氣降水,水和泥炭呈強酸性,pH值為3~4.5。灰分含量低,營養貧乏,故名。沼澤植物主要是苔蘚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蘚為優勢,形成高大蘚丘,所以貧養沼澤又稱泥炭蘚沼澤。
中養沼澤(中位沼澤):屬於上述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由雨水與地表水混合補給,營養狀態中等。有富養沼澤植物,也有貧養沼澤植物。苔蘚植物較多,但尚未形成蘚丘,地表形態平坦,稱為中位沼澤或過渡沼澤。
由於沼澤地的土壤有泥炭土與潛育土之分,沼澤可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大類。
另外,按植被生長情況,可以將沼澤分為草本沼澤、泥炭蘚沼澤和木本沼澤。
木本沼澤即中位沼澤:主要分布於溫帶,植被以木本中養分植物為主,有喬木沼澤和灌木沼澤之分,優勢植物有杜香屬、樺木屬和柳屬。
草本沼澤:是典型的低位沼澤,類型多,分布廣,常年積水或土壤透濕,以苔草及禾本科植物占優勢,幾乎全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根狀莖,常交織成厚的草根層或浮氈層,如蘆葦和壹些苔草沼澤,優勢植物有苔草,其次有蘆葦、香蒲。
泥炭蘚沼澤即高位沼澤,主要分布在北方針葉林帶,由於多水、寒冷和貧營養的生境,泥炭蘚成為優勢植物,還有少數的草本、矮小灌木及喬木能生活在泥炭蘚沼澤中,例如羊胡子草、越橘、 落葉松等,優勢植物是泥炭蘚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