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催促了辛亥革命?
1. 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2. 清末“新政”及其破產
3.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
4. 民族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辛亥革命的小故事:
1913年七月,國民黨發動了二次戰爭,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這是蔣翊武正在澧 探望父母。他在家接到友人催他去長沙發動湖南獨立的電報,便向父母表示:“兒勢誌殺賊,保障***和,否則不生還也。”7月25日,湖南宣布成立,他被任命為鄂豫招待使,派往嶽陽布置軍隊。湖南都督譚延,雖然也加入了國民黨,但並不真正反對袁世凱;雖然宣布獨立,卻沒有在軍事上積極準備。江蘇,江西等地的討袁軍遭受失敗後,湖南於8月12日宣布取消獨立,蔣翊武回到長沙,事情已無可挽回,只好與其他革命黨人逃離湖南,別人都經漢口乘舟延長江東下,蔣翊武覺得漢口太危險,那裏認識他的人太多,於是決定改道廣西去香港。
蔣翊武走到廣西全州所屬安縣唐家沖,被駐軍統領秦步衢的部下所捕,由全州押解至桂林,秦步衢查明被捕者是被袁世凱下令通緝的要犯蔣翊武後,興奮異常,壹面對蔣翊武嚴加看管,壹面打電報給袁世凱邀功領賞。蔣翊武的朋友聽到消息,立即向桂軍師長陳炳說情,陳炳說蔣翊武是要犯,不能徇私,盡令別居壹室,指派劉家正專門看管。不久,袁世凱電令廣西方面把蔣翊武就地槍決,陳兵命令劉家正拿著袁世凱的電報給蔣翊武看並告訴他第二天執行槍決,蔣翊武毫無懼色,並向劉家正討論必須武裝討伐袁世凱,認為不除此人,必然禍害民國,又向劉家正索要紙筆,寫下遺囑,並為遺腹子取名。
第二天,天氣酷熱,蔣翊武對劉家正說:“治齋,天氣太熱,可否改在傍晚執行,以免暴屍當午。”劉家正同意了。下午4時劉家正正在備飯,佐以白蘭地酒款待蔣翊武,蔣翊武毫不把即將來臨的死亡放在心上,他痛快的吃飯喝酒,以致微有醉意。飯後,即押至桂林麗澤門外行刑。刑場監視員是營部副官黃沛然,監斬員是營部副官陸雲高,士兵環立,圍觀者無數。蔣翊武此時穿著絲綢衫褲,從容端坐在大紅氈上,向觀眾講革命真理,慷慨激昂,聽眾動容,有些為之失聲痛哭。執刑士兵凝神靜聽,遲遲不肯開槍。領頭的排長見狀,擔心事情有變,突然拿出手槍,從背後向蔣翊武開槍,蔣翊武就這樣就義了。
臨刑前,蔣翊武寫了四首絕命詩,其中兩首詩說道:“當年豪氣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終無了,空余虜劍作寒鳴。”“斬斷塵根感晚秋,中原無主倍增愁!是誰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
徐錫麟:1904年加入光復會。翌年與陶成章等創辦大通學堂,訓練會黨骨幹,以培養?積蓄革命力量。1906年冬,為掩護革命活動,捐資入官,得道員街,分發安慶。入皖後,得巡撫恩銘信任,先後任陸軍小會堂會辦、警學堂監督。以合法身份,宣傳革命,準備與秋瑾等人發動皖浙起義。後被察覺,節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際,倉促提前起義,槍殺恩銘,與清軍激戰小時,終因孤軍無援,寡不敵眾被捕。翌日晨,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壯烈捐軀。
秋瑾:1904年夏,東渡日本留學。翌年先後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會議議員、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1907年初接辦大通學堂,赴浙東各地聯絡會黨,組織光復軍,準備皖浙兩地同時起義。五月二十六日,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紹興行動暴露。六月初四下午四時,清兵三百余人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初六早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十年33歲。
宋教仁: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學堂,1904年3月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8月與劉靜庵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11月華興會密商起義,事泄走出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1905年5月與黃興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鼓吹革命。8月參加中國同盟會,任庶務幹事兼撰述員。1910年與譚人鳳等欲將革命重心轉向長江中遊壹代,建議籌組中部同盟會,任《民立報》主筆。1911年7月在滬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當選總務部幹事,武昌起義後與黃興,偕赴鄂領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法制局長。嗣任北京政務農林總長。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推為理事,並由孫中山委代理理事長,立倡責任內閣制。1913年2月大選結果,國民黨大勝,行將出任內閣總理,致招殺身之禍,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刺殺於上海,年僅32歲。
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袁世凱因在和滿洲貴族權力鬥爭中失敗,正“隱居”在河南彰德城北門外的洹上村。
袁世凱打著實施新政的旗號,以北洋控制朝廷,對滿洲貴族統治集團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權高震主,被清政府免去直隸總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了兵權。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病逝,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即位。在慈禧死的前壹天,她已宣布醇清王為攝政王,監國,主持朝政。載灃對袁世凱出賣光緒帝是十分痛恨的,更重要的是害怕自己的大權落旁,因而決定要懲治袁世凱。但是當征求軍機大臣的意見時,奕劻反對說:“殺了袁世凱並不難,不過北洋軍要來造反誰來負責?”張之洞也不贊同殺死袁世凱,認為:“現在時局動蕩,皇帝年幼,不能輕易殺戮大臣而動搖過本。可否考慮將其趕出京城?”軍機大臣大多都同意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讓袁世凱“開缺回籍養屙”。
在洹上村的養生園裏,袁世凱整天逍遙自在,或與兄長扶杖漫步、下棋聊天,或弄舟湖中,或與文人騷客飲酒作詩,或與妻妾兒女***享天倫之樂。他還把在洹上村唱和的詩句編為《圭塘唱和詩集》,圭塘是洹水上的橋名。其中有壹首《登樓》詩,反映了他內心深處的抱負和在洹上村的“隱居”實質:
樓小能容膝,檐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
袁世凱這種閑雲野鶴似的生活被秦步軍統領衙門只命來前來護衛實則監視的袁得亮看在眼裏,但此人生性愚蠢,又不通文墨,而且貪財好利。袁世凱對他周密照顧,大量奉送金銀財物,還與他拉宗族關系。最後袁徳亮不僅把每月向步軍統領的報告交給袁世凱的幕僚捉筆,還把蕭親王派密探到河南的消息也如實報告。為了表明自己準備老死林泉,袁世凱還特地從天津請了壹家照相館來洹上村為自己攝影,並將照片送上海《東方雜誌》登載。照片中袁世凱批蓑垂綸而坐,其兄袁世廉則持篙立船尾,名曰“蓑笠垂釣圖”。袁世凱表面上是要給人們遺忘世事的印象,實際上是在韜光養晦,靜待時機。他在養壽園中設有壹個電報房,時常與在京城和各地心腹通消息,從北京到地方“政無大小必報,袁世凱意旨是瞻。”據他女兒回憶,他那時每天都要收到從各地發來的各種信件和電報,為了處理這些信件和電報,他,他每天上午要用壹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處理這些“公務”,雖然身居鄉村,但是卻經常有壹些人來探望他,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同時,他還緊緊地控制著北洋軍。袁世凱向各方面都伸出了觸角,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期。武昌起義給了他這個機會。
1911年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要他率北洋軍去鎮壓革命,但袁世凱對這壹切卻並不滿意,借著“足疾未愈”的借口,故意拖延。此後,革命形勢發展的更快,更迅速,而湖北前線的清軍卻壹直停泄不前,清廷慌了手腳,27日,將茵昌調回,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北水路各軍及長江水師。這下,袁世凱的什麽“足疾未愈”“奇跡”般的好了,30日赴湖北誓師。11月1日,他所指揮的馮國璋部攻入漢口。同壹天,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當時的袁世凱之所以能如此舉足輕重,是因為壹:當時國內最精銳的軍隊北洋六鎮是袁世凱壹手訓練出來的,各鎮軍官都是袁世凱所提拔出來的舊部,他們只知道“只有袁管保,沒有大清朝”,盡管袁世凱被罷黜回籍,但是他的影響力壹點也沒有降低。二:袁世凱多年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來又調任外務部尚書,長期掌握清朝的外交事務,和西方列強有著密切關系。它對外態度和精明幹練也深受西方列強的器重,稱他為“強有力的人物”,武昌起義爆發後,為了維護在華的侵略權益,列強各國急需物色壹個既能撲滅革命,又能替代清政府的人物,認為最適合的人物就只有袁世凱了。三:袁世凱同立憲派也有很多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他在直隸總督任內推行的新政。他同立憲派領袖張謇的關系尤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