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的意思如下:
心理生物學能力的壹種形式、或者是先天性的、或者是由於受挫而引起的反應、或者因受挫而加強、表現為 公開的破壞、打架、加痛苦於人、性暴行或強行奪取 隱蔽的敵對態度、妄想占有或貪心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能耳聞目睹壹些攻擊行為,每個人似乎都知道什麽是攻擊行為,可要對它下壹個準確的定義並不容易。界定攻擊行為時首先應該考慮下面壹些理論問題。
首先是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的意圖與結果問題。究竟是應該根據行為的意圖,還是行為結果來判斷它是否屬於攻擊行為?這個問題壹直是研究者爭論的焦點。巴斯(A. H. Buss,19 61)認為,攻擊指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不管其是否有傷害的目的或動機。
還有研究者( D. Zillmann,1979)只重視傷害的動機,認為攻擊是對他人造成身體或心理傷害的企圖。如果只考慮結果,顯然會把許多沒有攻擊意圖的行為也納入攻擊行為的待列。
體育課上,壹個學生接別人傳過來的籃球時不小心傷了手指,那也被視為遭到了攻擊,這種看法顯然不妥當。因此,是否有傷害他人的意圖,應該被視為界定攻擊行為的重要前提。雖然強調動機和意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壹定困難,
因為人們不能輕易確定行為者頭腦裏是否有攻擊的動機,或者僅僅是過失。這就好像在足球場上,壹個球員和對方球員的沖撞究竟是違規的,還是合理的,或者是過失,裁判有時也很難判定。
人們壹般通過行為發生的社會情境、行為者的社會角色、行為發生前的有關線索和行為者的身份特征等方面,來推斷行為者是否具有攻擊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