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什麽領域的運動員運動生涯最短?

什麽領域的運動員運動生涯最短?

前些日子我進入影院看了壹部關於短跑運動題材的電影——《超越》,大概講述了短跑冠軍郝超越,從巔峰到因年齡和傷病退役,退役之後自甘墮落,也遭遇了創業的失敗,最後因為師弟的出現才讓他恍然大悟。

這部電影除了將退役運動員的“悲慘”生活展現給觀眾之外,也講出了所有運動員都無法規避的現實——年齡。對於運動員而言,無論是什麽運動項目,除了要與壹個壹個的對手較量外,同樣還要與時間賽跑,壹旦過了黃金年齡,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無奈謝幕。

不過,對於不同的運動項目,運動員的職業生涯長短是不壹樣的。就拿射擊類運動項目來說,因為這項運動對於體力的要求相對較低,更要求技術,就有不少運動員在“高齡”的時候仍能奪取冠軍。例如2004年(44歲)王義夫就獲得男子10米氣手槍冠軍,還有1908年(60歲)奧斯卡-斯旺在英國倫敦夏季奧運會射擊比賽中奪得奧運金牌。

當然,從事像馬術、斯若克以及棋類等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他們的運動生涯也都很長。不過,大部分的體育運動項目對於運動員的年齡要求是很苛刻的,別說什麽30歲就開始下滑了,有些運動項目甚至在20歲左右就已經是職業生涯末期了。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幾項職業生涯非常短暫的運動項目:

體操運動

這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運動員職業生涯非常短暫的運動項目,對於體操運動員而言,每壹年的時間都如同黃金壹般寶貴。

從小幾歲的時候,很多小朋友在懵懂之中就被送進了體校或者壹些機構中練體操,歷經至少5、6年非常嚴酷的訓練,這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重要,關系著他們未來是否能從最底層脫穎而出,最終登上大舞臺。

畢竟時間不等人,壹旦在十幾歲的時候無法練出成績,擺在面前的只能是放棄,還沒開始嶄露頭角就只能悄悄地退場了,這就是現實。而壹些有天賦且夠努力的“老將”,便能正式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

不過,擺在他們面前的還有壹個巨大的挑戰——黃金時期,壹般來說只有3年左右。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年齡來到20歲左右之後,身體的成長帶來“負擔”,身高、體重、柔韌度以及沒有十幾歲生長時期帶來的精力旺盛,都會讓他們在體操運動項目中失去優勢。

這也是為什麽體操比賽中,很多運動員的年齡和個頭都非常小,他們能在舞臺上閃耀的時刻過於短暫,更新換代太快了。

跳水運動

跳水與體操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運動員基本都是從小培養,在十幾歲左右之前都是在不斷的訓練,然後才有機會登上大舞臺,像郭晶晶和吳明霞都是在14歲的時候便能為國爭冠。

同樣跳水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也非常短暫,除了跟體操壹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肢體的柔韌度降低之外,還有壹點女子跳水運動員受生理發育影響,在水花處理上肯定不理想。曾有跳水運動員因身材太好被勸退,所以很少有參加兩屆奧運會的女運動員。

電子競技體育

我所了解的電子競技選手,他們的年齡大部分都很小,基本都在20歲以下。可是即便他們如此年輕,電子競技對於他們而言同樣是非常短暫的青春飯。例如LOL的著名選手UZI,在去年的時候就宣布退役了,當時他才23歲。

為何電子競技選手的職業生涯如此短暫呢?大致有兩個原因:壹、電子競技非常考驗選手的操作,尤其是反應能力,要知道不少遊戲俱樂部青訓選手項目中就有關於反應的測試。關於這壹點對於即將奔三的我而言,再清楚不過了。

二、隨著電子競技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多元化,尤其是直播地崛起讓打職業變得不再是能掙錢且出人頭地的唯壹方式。就拿國內的LOL職業環境來說,打職業真的要比想象中的幸苦,除了比賽,選手每天基本都要坐在電腦前訓練,長期坐在電腦前也讓他們患上了壹些疾病,UZI就是因為身體問題退役的。

而如此幸苦的“工作”,卻不如直播來的輕松,壹些代言收入更是可觀。這就讓不少選手在有了名氣之後,便選擇早早的退役。當然,這只是國內的電子競技環境,國外要相對好很多,仍有壹些遠古戰神活躍在賽場之上。

青春奉獻給了體育,卻沒能在退役之後擺脫現實

作為運動員遲早都要面臨退役的那壹天,無論是20歲退役的,還是30歲退役的,對於運動員而言,他們人生中寶貴的時光都奉獻給了運動。舞臺上的高光時刻,卻沒能讓他們退役之後的生活壹樣光鮮亮麗。

就像前面的電影《超越》,郝超越就是壹個最好的現實寫照,但絕不是最慘的案例。在國內,有很多運動員,甚至是曾經奪得冠軍的運動員,他們退役之後並沒有過上像冠軍壹樣待遇的生活。有的無工可做,有的只能靠變賣金牌和街頭賣藝為生,有的更是需要救濟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例如: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退役後擔任搓澡工

跳水女子奧運會冠軍桑雪賣藝救母

浙江萬馬二隊籃球運動員謝誌明轉行保安

國際馬拉松賽冠軍艾冬梅迫於生計變賣曾經獲得的17塊獎牌

為什麽中國運動員退役之後的生活會變得如此窘迫呢?說白了,太多的運動員在年少時期便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運動中,根本沒有時間像普通人壹樣去學校接受教育和學習,跟別談必要的社會生存技能,退役出來也就意味著失業。

可能有些網友覺得運動員退役之後完全可以轉行教練或者體育行業的教育。但是這樣的工作資源太有限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也算是內卷很嚴重,並不是金字塔頂尖的運動員基本是沒有機會的。更何況還會遭遇專門學習體育專業的人才競爭,想要獲得壹份相關的工作非常難。

所以,後來也有實施所謂的崗前培訓和再就業等壹些政策,但說實話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退役的運動員是否還能有精力投入到新的學習當中,是需要打大大的問號的,而且這同樣需要空窗期來完成,少則1、2年,多則更久壹些,他們能等得起嗎?

很顯然國家也看出了弊端,開始從根源去解決這個問題,實行體與教結合的措施。並不是壹味的追求比賽成績,更需要把運動員的教育工作擺在壹個更重要的位置,這樣才能為運動員退役之後的轉行再就業提供更加紮實的基礎,能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