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易經雜說》感悟心得

《易經雜說》感悟心得

壹直對易經占蔔這類事物很感興趣,在網上搜索後得知這本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算是壹個比較入門級別的讀物,可以從大體上對易經有壹個比較好的認知。其實通篇讀下來對陰陽八卦,天幹地支五行只有壹個很粗略的了解,理解起來甚是困難,倒是壹些對孔子著《系辭》的人文解讀更加引人深思,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與智慧,值得學習。

《如何有效閱讀壹本書》的作者說:壹味的讀下去,等於沒有讀過。所以這次打算把閱讀這本書吸取的壹些養分整理並分享出來。

易經的三大原則包括:1.變易、2.簡易、3.不易。其中第壹原則變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萬物之間都存在變化,沒有壹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變化是宇宙的法則。所以《易》把這種變化歸納成最簡單的八卦符號,通過卦序排列及其他影響因素等,用最簡單的方法掌握宇宙變化規律的法則,掌握了這些規律之後可以讓人們順應自然去做壹些符合變化規律的事情,達到順勢而為,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壹基礎法則啟示了壹個道理:“人要隨著世界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去變化自己”。很多職場人在工作5-7年之後就止步不前,因為當專業技能積累到壹定程度的時候,突破瓶頸往往很難,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和精力才能有些許的提高。

當然,改變也未必只是提高職場競爭力,也可以是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嘗試鍛煉身體,嘗試戒煙,養成看書的習慣,培養反思的能力,這些都可以改善我們的點點滴滴,不要固步自封。

解釋起來的大概意思是:做人如果連深淵水底、河中渾水裏的魚有多少條、怎麽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從易學上來說:未蔔先知,知道的太多,未必是好的,天機不可泄盡;從心理學上來說:凡事都要探個究竟,精力耗費太大,而且知道真相的人往往是很痛苦、也很孤獨的;從為人處世上來說:什麽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不要以為自己精明就好,其實他人對妳是持有戒心的,而且會有妒忌心。為人要學會適當的裝糊塗,即使心裏懂也未必要說出來,看破不說破,利人利己。

所以,懂《易》的人不會隨便占蔔;聰明的人也會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免得因小事而誤大事;大氣的人寧願受委屈和誤會,也不願與人辨明是非,受點氣和委屈不算什麽;

卦的錯綜復雜是什麽意思?《易》的全部64卦,除去八卦以外,剩下的56卦每壹卦都是相對的。例如:如果把姤卦倒過來看,就成了夬卦,所以夬卦就是姤卦的綜卦。這綜卦是象。而綜卦的理告訴我們萬事要客觀,因為立場不同,觀念就完全兩樣,在生活中要有壹種智慧叫做容納,所謂的容納就是能夠容納生活中的不完美,容納那些自認為,那些不如意的事物,學會接受他人的反饋與意見,以豁達之心,可容萬物。

以《易》的道理去看人生,壹舉壹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壹定是這樣的,離不開這個宇宙原則。所以壹件事初到手,先看正面、正面看完再看反面,凡事都有兩面性。好的事情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同樣壞的事情也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看的角度不同,體驗也不同。

這裏南老師引用了壹句姜太公《陰陽符》裏的“恩生於害”來詮釋五行的生克法則。“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有些事情從表面來看妳給他恩惠了,說不定把他害了。

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孩子壹哭鬧,妳就給他錢,他要什麽就給什麽。表面來看妳給了他恩,這個孩子長大以後驕奢放逸,他不知道人世間的現實殘酷,那麽妳就把他害了。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玻璃人屬性,走向社會壹拳打下去就碎了,八成是因為家教出了問題。中國有句老話,送人壹鬥米是恩人,送人壹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壹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妳恩惠過的人。

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五行生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壹方。無論做什麽事都要把握分寸、尺度。在生活中,要學會放棄,學會衡量,要懂得適可而止,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

“曲成萬物而不遺”註意這個“曲”字,是非常妙的,宇宙的法則是沒有直線的,到了太空的軌道也是打圓圈的,所以萬物的成長,都是走曲線的。老子有壹句話“曲則全”,有人說讀了《老子》會變成謀略家、陰謀家,很厲害。因為老子告訴我們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

人生天地間,每個人的成長軌跡如“陰陽八卦圖”壹般,道路彎曲沒有筆直。而我們的人生只需要做好這兩件事:前進和拐彎,不壹定贏在起點,有的時候贏在拐點,拐彎拐的好則需要些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壹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1914年梁啟超到清華大學,他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做人需要時刻用德性來約束自己,做到“學以聚之”;學問都是積累起來的,知識要淵博,樣樣都懂。“問以辯之”;要好問,到處請教,以能問於不能。“寬以居之”;僅有學問還不行,做人要寬厚,待人接物,胸襟要偉大,包羅萬象,不能狹隘。“仁以行之”;具備了以上這三點之外,做人也要仁慈。這四德,便是君子應做到的修養。

學了《易經》的人,要懂得這個“窮則變,變則通”的原則,知道宇宙萬物都有壹個變,自己更要知道來適應變。要想上帝保佑妳?沒有這回事;菩薩保佑妳?也沒有這回事。自助者天助。自己不站起來,想靠上帝幫忙,菩薩幫忙,那是傻瓜,那是笨蛋,那是情感上沒有辦法的人的壹種愚昧。

人只有求助於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沒有可靠的人,連妳的父母,連妳的兒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真能自己站起來,所謂天人合壹,自助則天助,這是中國文化自助人助的道理。愚味的宗教徒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另外的人來掌握,交給佛菩薩、交給上帝,自己不做事,靠上帝、靠佛菩薩給他弄飯吃,沒有這回事。所以《易經》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樣才能大吉大利,所以《易經》的文化完全是人的教育。

“潛龍勿用”是指壹個事情正在萌生,潛伏,等待突破,處在這種狀態下,就不能貿然行動,需要韜光養晦,等待最佳時機。壹個人的壹生,嬰幼兒、青少年時期,是“潛龍勿用”,這個階段只能學習、積累、成長,依靠父母栽培。如果父母熱切地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像妳種下的種子,總是迫切希望它快點成才壹樣,給孩子太大的期望和外力幹涉,孩子反而不能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我們做壹件事,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好,或者已經準備好,但時機未到,都屬於“潛龍勿用”。需這個階段屬於潛龍勿用,不要急躁,不要冒動,先保持現狀,同時尋找突破口,壹旦新的機會來臨,就馬上抓住,跳出現狀。有些人沖動,隨著自己的性子來,時機沒到,辭職不幹了。等沒錢花了,又著急找新工作,這個時候,找到的工作,不壹定是自己滿意的。這樣陷入壹個折騰的循環。自己很累,做的功多,但是成數小。

全書還有好多關於人生哲理的思考與解讀,奈何天資有限,好多道理未必都能參透悟懂。、大道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得壹些,只是並沒多少人在生活中去應用,學知識而不會運用豈不成了書呆子。最後想說的是,人之所以感到煩惱、焦慮、都跟我們的欲望太多有關系。所以不妨降低壹些我們對物質的需求,身心或許就會不再焦慮不堪,心情順暢了,身體自然就會舒暢。壹般人學佛求道,學自在,觀自在。人生追求的是逍遙自在,身體健康舒服,活著就痛痛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