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浙大西遷的繼遷江西吉安與泰和

浙大西遷的繼遷江西吉安與泰和

12月24日,即杭州淪陷之日,浙大開始撤離建德,師生們走上了極其困難的赴贛歷程。

浙大這次從建德向江西吉安搬遷,不像離杭時那樣匆促、忙亂,而是更有組織、更有秩序。學生分若幹隊,每隊都有導師壹二人率領。蘭溪、金華、常山、玉山、南昌、樟樹、吉安等地各設接待站。學生和教職工及眷屬分三批依次在建德上了民船,到蘭溪後,有的步行,有的換乘小船,溯梅溪而抵金華。

12月26日,浙江金華遭到日寇三架重型轟炸機的狂炸,城內創痕滿目,浙大的大批師生幸未遭害,但身經其險。竺校長於次日到達金華,也遭遇日機的轟炸,落彈點離他所在的地方不遠,幸未受傷。金華連遭日寇轟炸,轉瞬之間,市面繁榮頓歇,居民逃避壹空。日本侵略軍越錢搪江而直指金華的消息不脛而走,搞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這時浙贛鐵路因軍運關系,客貨車都已停開,而人民逃難如潮。因此,浙大部分教職員和學生,只得集結在金華的幾個臨時處所。由於柴米難得,許多人已空腹多時。四壁蕭條,饑腸轆轆,時值寒冬,凍坐終夜。在這種情況下,浙大師生沒有消沈,而是更堅定了堅持奮鬥的決心,有的交涉兵車附行,有的沿鐵路安步當車,有的攀上煤車、敞蓬車、難民車和兵車西行,冒受風雨,嘗盡饑寒。隨兵車附行的,往往要在六七天後才能到達南昌。有壹部分後走尚在建德的師生,聽到金華被炸的消息,便要所乘的船,溯水路直放衢縣,轉到常山,再設法往江西,幾經周折,才將這些師生用汽車分批送抵玉山。

江西玉山,是當時浙贛鐵路總局所在地。浙大的所有人員,不管是搭車的、乘船的、步行的,先先後後,陸陸續續,總算平安匯集在玉山。但有700多箱圖書儀器,裝了30多艘民船,卻停泊在金華鐵路車站西面不遠的河面上。在這樣的危難時刻,浙大負責押運的教師、職工,四處奔波設法,並親自動手,將物件分裝在兵車、煤車和貨車上,到1938年1月6日夜間,才將所有滯留的校產,運離秩序混亂的金華,到達江西玉山。

但是,當時在玉出要找火車車皮運送浙大師生到吉安附近的樟樹鎮,簡直此登天還難。為此,竺可楨從1937年12月28日起在玉山停留十壹天,在小雪斷續、北風勁吹的玉山四處奔波,托人求情,聯系車輛。直到1月7日鐵路局才同意拔10余節車皮給浙大使用,實際上又過兩天之後,總算在貴溪聯系到壹低鉤車頭,才將浙大師生和圖書儀器運往江西樟樹鎮。而另外乘在壹列客車上的師生,卻不知下落,經竺校長再三查詢,方知該車廂竟被甩在江西鄉間的向塘,這些師生飽嘗困頓壹星期後,才披運抵樟樹鎮。

從1937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師生從浙江建德出發,經金華、玉山、樟樹,轉抵江西吉安,行程752公裏,平均每天前進30公裏,飽受了驚嚇和風霜之苦,經受了考驗和鍛煉,幸而人員、物資都無損失,平安到達目的地。 這次遷校的目的地是泰和,由於戰局發展迅速,浙大提前遷離建德,泰和的房舍來不及準備就緒,而吉安卻有兩所學校正放寒假,房舍空著,所以就借了來,作為浙大臨時落腳之地。

吉安在江西中部,位於贛江及其支流禾水匯合處。這裏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就在吉安地區的井岡山建立。

浙大遷到吉安後,教職員住在鄉村師範,眷屬租用了當地壹些居民住房,學生則全部住入白鷺洲上的吉安中學。為了不致荒廢學業,利用鄉村師範和吉安中學放寒假期間,學校決定借屋暫行上課,以結束壹學期的課程。因有吉安中學的壹些現成設備,不用花很多力量,所以此較方便。學生上課兩周,接著進行期末考試,然後休息壹周,便準備南行40公裏,深入泰和鄉間。

2月中旬,吉安中學與鄉村師範的寒假已告期滿,浙大師生即於2月18日由水路(贛江)和陸路(贛粵國道)遷移到泰和。浙大離去後不久,白鷺洲便遭到日寇飛機的轟炸。 泰和又名白下,千裏贛江自南往北穿越而去,贛粵國道沿江而行。浙江大學臨時校址就在泰和城西2?5公裏的上田村。該村古時有兩座書院,即大原書院(又名千秋書院)和華陽書院,還有趣園和遐觀摟(即藏書樓),當車遠道學子負笈來學,文風之盛,可與白鷺洲書院相當。浙大師生抵達泰和後,稍事安頓,便繼續教學,科學研究也未停頓。學生黎明即起,在朝陽之下,漫山遍野,朗誦默讀。白天不夠,又復三更燈火,埋頭苦讀。為了要補足搬遷期間所受到的影響,各學院的課程和實驗,都比以前有所增多。無論教職工和學生,工作時間和學習時間都自覺延長。於天目山開始實行的導師制在這裏地繼續貫徹,師生之間相互切磋砥礪,關系更為親密。大局勢如此紛亂急迫,這裏的小環境卻如此有條不紊,這在抗戰時期國內各大學中是不多見的。當時教育部派人到全國各地巡視,認為浙大是所有西遷大學中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堅持得最好的壹所。

在泰和時期,由於戰亂,物資缺乏,浙大師生家屬生活極其艱苦。竺可楨校長廉潔儉樸,壹心為公,公而忘私,更是處處為人表率,他忙於遷校事宜,無暇顧家,甚至夫人張俠魂和次子竺衡身患重病瘧疾也無法顧及,由於醫療技術和藥品缺乏,竺校長的夫人和次子竺衡先後病逝於泰和。

不過,廣大師生並沒有忘記外部世界,讀書不忘抗戰。由於浙大搬遷所經的建德、泰和等地,都無日報,不能及時看到其他報刊,消息閉塞。為改變這種狀況,浙大組織了情報委員會,從建德起就出版《浙大日報》。利用自備的無線電收音機,夜間收聽記錄新聞消息,予以摘編,先是用壁報形式張貼,接著在建德鉛印20多期,到泰和後,沒有鉛印條件,改為油印發行。每期由每天的晚上九時起,到次日上午九時止,分別由工讀學生(勤工儉讀學生,當時稱為工讀學生)和職員二人收聽和記錄,上午十時編好,接著刻印,十二時左右發行,並由工讀學生上街叫賣,頗受當地群眾歡迎。內容除國內外新聞外,並酌登校聞、論著、通訊。

浙大的師生還先後多次進行救亡宣傳,演出了《蘆溝橋》、《漢奸的末路》、《中華民族子孫》等話劇,十幾裏外的村民都趕來觀看;浙大學生還到泰和、吉安乃至贛州宣傳演出,募集救護傷兵的捐款;浙大教授組織前線慰勞隊,赴漢□轉到前線慰勞,節約自己的膳食費作為捐款。影響所及,小學生們也熱烈響應。同仇敵愾之氣壹時激蕩贛江上遊各地。

浙大師生抗日熱情很高,開展了許多抗日活動。如學生自治會發起給前方將士捐獻棉背心,竺可楨就命拔出兩間房子作縫制場所,帶頭捐獻以供制作費用,並常和夫人到制作場鼓勵,夫人張俠魂更多次到現場指導。以後學生自治會又發起募捐活動,竺可楨夫婦率先捐獻了他們的結婚戒指。夫人張俠魂還發起在1938年7月7日舉行七七蘆溝橋抗戰壹周庫紀念活動,並親自撰文以誌紀念。

浙江大學師生留住泰和期間,為當地人民做了三件好事:修築防洪大堤,創設澄江學校,協助開辟沙村墾殖場。

修築防洪大堤是有益民生的急事。因贛江主流所經,兩岸大多為平原,泥沙淤積,夏天大雨時,幾乎年年泛濫。上田村的樓壁墻角,已往的水痕斑斑可見。當地人民雖屢遭水害,但因無力防治,也就習以為常。浙大到來了解這壹情況後,即與江西省水利局及泰和縣政府三方商量,決定修築防洪堤,由地方出錢,浙大負責全部技術工作。為此,組成堤工委員會,推選竺校長為主任委員,由浙大土木系的工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測量水位和提基,4月底開工,到6月底完工,歷時二個月。防洪堤東起泰和縣城,西至梁家村,全長7?5公裏,所有土方、涵洞、水閘等工程都如期完成,堤工最多時增到800人。雖當年恰逢雨量少,未發水災;第二年即發洪水,當地人民未遭水害,都稱崇浙大的功勞。此後,上田村壹帶未再遭水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屢次組織民工加固堤防,但當地群眾特別是老年人,仍然贊揚浙大師生在抗戰時興建的浙大防洪堤。江邊還設有壹碼頭,當時叫浙大碼頭,這個名稱壹直延用至今,也是浙大曾在泰和停留的永久的美好的紀念。

創設澄江學校(贛江流經泰和的壹段,又名澄江)。浙大推選四位教授組成校董會,由熱心教學的大學生兼任教師,改變了原來農村小學師資程度低下、設備缺乏等狀況,使得農村兒童和搬遷中的浙大教職工子弟得到比較良好的教育。

協助開辟沙村墾殖場。到1938年,抗日戰爭的烽火已迫使不少蘇、浙、皖的群眾流離失所,有的難民來到了江西,缺定生活依靠,於是浙大和江西省政府商議合辦墾殖場,以解決壹部分人的居住和生計問題。沙村附近高壟壹帶有荒田600余畝,建立了沙村示範墾殖場,由浙大土木系工讀學生勘定、測繪,並由農學院負責主持籌劃,有兩位浙大畢業生具體指導,安置了140名戰區難民,墾荒耕種,集體經營,即使難民的生活有所著落,也使農墾事業有所推迸。竺校長對泰和縣農村衰敗、人丁銳減的情況也甚為關切,特地囑托在墾殖場工作的兩位畢業生對吉安地區11個縣區的部分鄉村進行雕查,他們靠步行整整雕查了三個月,獲得了當地農村的不少情況和資料。

浙大還做了壹件意義重大、有利於保存民族文化瑰寶、免遭戰火之災的好事,就是協助浙江省搬運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到安全處所。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當時***抄了七部,其中三部早已被毀,原在熱河、奉天的兩部在抗戰開始後己陷敵手。余留的二部,原在北京故宮文淵閣的壹部巳遷四川,原在杭州文瀾閣的壹部,36000多冊,在八?壹三淞滬抗戰前由浙江圖書館裝成140箱運到富陽鄉下存放;後日軍進逼,省圖書館想把它運至建德,但省裏不發經費,竺可楨得知後馬上派校車幫忙運到建德。以後省圖書館又把它運到龍泉鄉下。浙大遷到江西後,竺校長為四庫全書的安全耽心,認為在龍泉也不安全,特地致電教育部,指出四庫全書應及早遷到內地,並表示浙大願意派人協助。教育部復電同意竺校長的意見,準備遷到貴陽,要求浙大協助遷運。竺校長即指派壹位教師回到浙江,與有關部門商議,中經周折,終於會同浙江圖書館啟運出省,途經五省,歷程2500余公裏,全部安全運抵貴陽附近的地母洞存放。浙大遷到貴州後,竺校長幾次到地母洞了解情況,並對保管工作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使這壹文化瑰寶得以安全渡過抗戰時朋,戰後運回杭州。

1938年6月26日,浙江大學有壹批畢業生即將走向社會。這也是浙大在抗戰中的第壹批畢業生。竺校長在當天舉行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大學畢業生應有的認識與努力的富有哲理、充滿激情的講活。他勉勵學生要日日新,又日新,以天下為己任,使中華成為不可滅亡的民族。他希望同學們不求地位之高,不謀報酬之厚,不憚地方的遙遠和困苦,凡是吾人份內所應該做的事就得去做。竺校長在結束講活時說:現在救國的責任,已在諸君身上,希望大家能擔當起來。

西遷途中,壹些同學滿懷悲憤投筆從戎,上前線殺日寇。竺可楨對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大加贊賞,以戰國時代趙氏孤兒的故事教導同學:當今臨敵之際,年輕人有兩種途徑可以報國,壹是赴前線殺敵,此舉需要勇氣和膽量,如程嬰所為;壹是在校刻苦學習,以後從事建設工作,此舉需要毅力與恒心,如公孫杵臼所為。竺校長的講演,對學生們是鼓勵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