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壹鼎象征壹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壹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壹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壹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壹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壹。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麽,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從錐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壹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沈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元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把誌》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元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壹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人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壹鼎已東飛沈人泅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壹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難以使人置信的。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壹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壹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