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不懂數學的人很難真正理解自然最深邃的美。
世界上有兩種天才,壹種是“普通的”天才,另壹種則是如魔術師般“神奇的”天才。只要妳我再聰明幾倍的話,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而如魔術師般神奇的天才就不壹樣了,他們的大腦到底是怎樣運作的,我們是無論怎樣也無法理解的,分析他們的思想就像要看穿魔術師怎麽樣變戲法壹樣困難。所以,在外人看來,神奇的天才都是壹些語言荒誕、行為古怪、智慧超群的“鬼才”。而查理德?6?1費曼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千年難出壹個的科學鬼才。
費曼被很多物理學家譽為20世紀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實證物理學家。在他研究生剛畢業時,就參與了美國制造第壹枚的曼哈頓計劃;後來,他又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任教約40年,並在196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86年他僅用壹杯冰水及壹只橡皮墊圈就證明了“挑戰者號”出事的原因。
不過,令這位物理學家聲名遠揚的遠遠不止這些,他的邦戈鼓藝高超,甚至能頂替職業鼓手上場表演;他還可以像壹位真正的畫家壹樣賣掉自己的作品;他是開保險櫃的專家;他喜歡在酒吧裏研究科學問題。總之,他的才華,他的幽默,他的率性而為的惡作劇,令他的壹生多姿多彩。同時,他的成長和他的成就,也包含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啟示。下面講述的壹件小事就是費曼與螞蟻的故事。
人們常遭遇壹些不請自來的昆蟲朋友,那成群結隊而又行色匆匆的螞蟻們,也算是人類家中的常客了。對於這些不怎麽怕妳的小螞蟻們,妳如何看待它們呢?是捏死呢,裝作沒看到呢?還是像物理大師費曼壹樣的觀察它們?
理查德?6?1費曼,1918年生於美國,這樣壹位看似遙不可及的風光大人物,卻有著孩童般的好奇與天真。當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當研究生時,他用放大鏡觀看在常青藤上的螞蟻,看到螞蟻用腳在蚜蟲身上拍啊拍的,蚜蟲便分泌出蜜露,然後螞蟻將壹滴蜜露舉起、咬破,“咕嘟”地吸了進去。此時,年輕的費曼由於印證了父親曾告訴過他的知識,並親眼見證到這有趣的現象而興奮地大叫。 簡介:王淦昌(wang gàn shèng)(1907年—1998年)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壹、傑出科學家、中國“兩彈壹星元勛”。
名言:要做科學家,不要當科學官。當時博特不知道這是壹種什麽射線,就取了個臨時的名稱:“鈹輻射”。鈹輻射穿透力很強,在電磁場中不偏轉,酷似當時人們熟知的硬γ射線,即壹種頻率較大的、由光子組成的射線。在1931年蘇黎世物理學家聚會時,博特報告了這壹實驗結果,並且猜測說:“鈹輻射很可能是γ射線之類的東西。”
王淦昌得知博特認為“鈹射線”是γ射線的結論後,立即表示深深的懷疑。他認為,γ射線不可能穿透幾厘米厚的銅板。更重要的是王淦昌認為,博特在實驗時使用蓋革的計數器作為探測器是不合適的。他認為,應該用雲霧室代替蓋革計數器,這樣也許會有新的發現,從而弄清楚“鈹輻射”到底是什麽東西。
為此,王淦昌曾兩次向邁特納教授建議,希望能在她的實驗室裏用雲霧室重新檢驗博特關於“鈹輻射”的猜測。可惜的是,邁特納兩次都沒有同意王淦昌的建議,並對王淦昌說:“重復別人的實驗沒有任何意義。”
1932年2月,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在用雲霧室重新檢驗博特的“鈹輻射”實驗時,正如王淦昌預計的壹樣,行為異常的“鈹射線”果然不是什麽γ射線,而是壹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由此,查德威克發現了人類史上的第四個基本粒子——中子,並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事後邁特納非常後悔地對王淦昌說:“唉,是我們的運氣不好呀!”
後來,王淦昌也開玩笑地對人說:“如果當時我堅持做這個實驗,那我王淦昌就不是今日的王淦昌了!”
自己看著怎樣簡短省略,只能幫妳這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