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長沙保衛戰》有什麽歷史意義?

《長沙保衛戰》有什麽歷史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奇襲美國珍珠港,同壹天,日陸軍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占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湖南地區的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南援行動。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後,於12月13日發布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000余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余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壹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壹次重大軍事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

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被日軍擊敗之後,真正知道了落後的中國能夠單獨地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美國記者福爾門氏在報道中說:“中國第三次長沙大捷,證明了兩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英國《泰晤士報》說:“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壹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就歷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場成果與記錄而論,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績應是最為輝煌的,就兵力動員的規模以及日軍死傷來看,中國軍隊在長沙大捷的表現,比在臺兒莊、萬家嶺、昆侖關、上高會戰所得的勝利,還更為出色。而薛嶽將軍更是因此得到日軍的“長沙之虎”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