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牢固樹立質量是企業生命的理念,實施以質取勝的經營戰略。將誠實守信、持續改進、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質量精神轉化為社會、廣大企業及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自覺抵制違法生產經營行為。推進社會主義先進質量文化建設,提升全民質量意識,倡導科學理性、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提升質量文化軟實力。
(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建立各類企業依法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把優質安全作為擴大市場需求的積極要素,進壹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促進社會資源向優質產品、優秀品牌和優勢企業聚集。打擊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堅決破除地方保護,維護市場秩序,形成公平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引導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樹立我國企業、產品良好國際形象,提升國際競爭力。
(三)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健全質量投訴處理機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質量投訴信息平臺,充分發揮12365、12315等投訴熱線的作用,暢通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渠道。積極推進質量仲裁檢驗和質量鑒定,有效調解和處理質量糾紛,化解社會矛盾。增強公眾的質量維權意識,建立社會質量監督員制度。支持和鼓勵消費者依法開展質量維權活動,更好地維護用戶和消費者權益。
(四)發揮社會中介服務作用。加強質量管理、檢驗檢測、計量校準、合格評定、信用評價等社會中介組織建設,推動質量服務的市場化進程。加強對質量服務市場的監管與指導,鼓勵整合重組,推進質量服務機構規模化、網絡化和品牌化建設,培育我國質量服務品牌。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團體要積極提供技術、標準、質量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及時反映企業及消費者的質量需求,依據市場規則建立自律性運行機制,進壹步促進行業規範發展,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質量發展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五)加強質量輿論宣傳。深入開展全國“質量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質量活動,深入企業、機關、社區、鄉村普及質量基礎知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質量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質量管理先進典型。加強質量輿論監督,加大對質量違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懾質量違法行為。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質量輿論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各類媒體客觀發布質量問題信息。
(六)深化質量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和主辦國際質量大會,交流質量管理和技術成果,開展務實合作。圍繞國家重大產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及檢驗檢測技術、標準壹致性,建立雙邊、多邊質量合作磋商機制,參與質量相關國際和區域性標準、規則制定,促進我國標準、計量、認證認可體系與國際接軌。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完善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鼓勵國內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社會團體開展國際質量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技術和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