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疼浙江考生!十年寒窗,敗給壹條草魚
這道閱讀理解題,選用短篇小說《壹種美味》。文章描寫主人公6歲時,壹家人第壹次喝魚湯發生的故事。文章最後寫道,從鍋裏跳出來的魚“眼裏還閃著壹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壹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鞏高峰
為什麽會有詭異的光?
詭異的光到底是個什麽鬼?
這是壹條怎樣的魚?
……
壹時間吸引了億萬網友的關註
就連原作者鞏高峰也表示
“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麽壹出”
於是,大家都在期盼著鞏高峰的回答…
就在昨天 (10日),高考標準答案公布,原作者也給出了答案,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壹種美味》閱讀理解
10 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原作者鞏高峰:
(1)陌生的光:
母親那壹輩人,每年過年過節才能有機會吃壹次魚、肉,所以平日裏看到魚,會有壹種陌生的驚喜。
(2)陌生的氣息:
壹個幾乎從沒吃過魚的六歲孩子,親手抓到壹條魚,能給全家帶來壹頓魚湯,這種他沒品嘗過的味道,對他來說當然是陌生的。後文也呼應了,“他第壹次知道,魚的味道是這樣的,新鮮得讓人稍稍發暈”。
標準答案:
(1)① 與平時的不滿和責備不同。
② 表達了母親的驚奇,贊賞與欣慰。
(2)① 與平時家庭氣氛苦澀沈悶不同。
② 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期待與想象。
11 賞析文中劃線的句子(5分)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壹樣多的。可是三個孩子,前兩個都沒能進壹天學校的大門,現在生活稍微改善了壹點,老三卻可以上學了,這對兩個哥哥顯然不公平。所以,母親的“端著碗出神,對著黑糊糊的夜出神”,用疊加的方式形象地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愧疚。
標準答案:
① “示意”“卻”等神態細節描寫,包含對照意味,細致刻畫出母親不安、沈重等微妙的心理變化。
② “出神”兩次出現,強調了母親沈浸在茫然、憂心和無奈的心理狀態中。
③ “黑糊糊的夜空”,是實景的描寫,也是母親心境的形象寫照——為未來生活負面加重而憂慮,因兒子不能均享讀書機會而愧疚。
12 “壹種美味”有多重意蘊,簡析(5分)
美味有三重意蘊。
第壹重,實指,美味就是魚湯。壹條巴掌大的草魚和豆腐壹起熬出的魚湯,對過年過節才能吃到的壹家人來說,它就是美味。
第二重,美味是反諷。因為文章明明寫的是苦難。兄弟三個有兩個不能上學,壹家人好容易熬壹鍋“魚湯”,卻因為三子可以上學而各有心事,最後都沒喝成,這是壹種悲傷的美味,用美味反諷現實。
第三重,美味是壹種希望。雖然魚湯沒喝成,兩個哥哥沒能上學,可是三子上了(原文是有寫這個細節的)。那麽三子就是這個家庭的希望,壹種有壹天可以隨時品嘗這種美味的美好寄托。
①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欲的壹種“美味”。
② 圍繞“魚湯”的烹制,是壹家人的快樂、親情和希望的醞釀,這種處於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彌足珍貴。
③ 在此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壹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壹生的特殊“美味”。
13 小說設置了壹個意外的結尾,有什麽好處?(6分)
文章結尾用了壹個歐亨利式的反轉,揭示這壹家人其實沒喝到魚湯,而是喝的豆腐湯的現實。於是,文中彌漫的苦難和悲傷的氣息因此更加濃郁。悲劇是把現實撕開給人看,而作者在結尾才撕開結果,讓故事更有沖擊力,也讓文章更具力量感,令人讀後回味的余地更大。
① 情節在結尾處突然逆轉,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上,與“歐·亨利式”的結尾有暗合相通之處。
② 因前文設置的伏筆若有若無(“掀鍋蓋”“不記得細節”“忘了味道”等),讓結尾呈現出某種魔幻色彩。
③ 結尾情節安排表明“魚未入湯”, 詭異之處有深意,引發讀者對美味意蘊作深度的思考與探究。
④ 結尾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裏兩層,與標題“壹種美味”構成呼應。
標準答案在此,妳答對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