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輿論中“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新編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回應稱“沒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魯迅作品依然保留了壹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況。
百草園承載了魯迅的童年,待他到了三味書屋,還時時回味著。充滿童趣的三味書屋,充滿回憶的課本和書……有些情懷總是詩,有些日子,過去就再也沒有了。
在新語文教材中,小學選入兩篇魯迅作品,包括《少年閏土》等,初中選入六篇魯迅作品,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這壹數量與過去教材相當。
在上世紀語文教材《少年閏土》裏,那位“深藍的天空下……項帶銀圈,手捏壹柄鋼叉”的“少年小英雄閏土”,曾讓多少“80後”記憶猶新。
而放在真實的民國歷史上,那位“閏土”的原型——大文豪魯迅的“少年發小”章閏水,人生卻苦到令人心疼。
出身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縣杜浦村農家的章閏水,年齡比魯迅長兩歲。全家更與魯迅家關系極深:章閏水的父親壹直給魯迅家做“忙月”(忙碌月份給大戶人家打工的短工),章閏水的母親更是童年魯迅的奶娘(魯迅筆下的“長媽媽”)。
14歲那年,章閏水被父親帶到魯迅家,幫著看管“東家”的祭器,也因此認識了12歲的少年魯迅。兩個活潑潑的孩子,從此壹起聊“捕鳥”“看瓜”的趣事,結下深厚的友誼。壹如《少年閏土》裏寫到的情景。
但和《少年閏土》裏,魯迅和閏土“從此沒有再見面”,直到三十年後才重逢的景象不同。壹直到青年時代時,章閏水與魯迅依然還有聯系:1900年,正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的魯迅,還在寒假裏與章閏水壹道在紹興城遊玩,兩個二十出頭的少年郎,那時“邊走邊談,漫步街頭,觀賞鬧市”,度過了壹段難忘的青春時光。
但災難,卻在三年後降臨在章閏水身上:1903年章閏水父親去世,二十四歲的他從此撐起了整個家,守著六畝薄紗地勤扒苦做。然後在歲月的摧殘下,變成了魯迅小說《故鄉》裏那“中年閏土”重逢“迅哥”時“渾身瑟索著”“加上了很深的皺紋”“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的樣子,讓多少讀者讀到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