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與“皮皮”第三次相遇,前兩次帶著學生***讀《長襪子皮皮》,青春年少的我,生活少慮,只覺得皮皮是壹位身世坎坷,打扮怪誕,性格古怪,勇敢獨立,心地善良的女孩子。現在第三次讀它時,我已年近不惑之年,風霜磨礪,褪去青蔥,再解讀文本時,無形之中,會把歲月的痕跡帶入其間。
? 閱讀和寫作是壹場相遇,與讀者相遇,與自己相遇。
? 自由的吶喊。《長襪子皮皮》最初誕生在病床前,1941年作者林格倫七歲的女兒卡琳因肺炎住進醫院,作者每天給孩子講壹個故事,這是“皮皮”的雛型。直到1944年,作者把這些故事集結成文,寄給出版社,幾經周折,1945年《長襪子皮皮》終於問世,深得孩子喜愛,成為經典。作者林格倫出生於1907年,她的童年正處於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納粹主義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盛行歐洲,對兒童實行的是嚴厲的管教和無條件的的服從,兒童深受其害。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皮皮壹個人住在壹棟小房子裏,生活完全自理,富得像壹位財神,壯得像壹匹馬。她所做的壹切幾乎違背成年人的意誌,不去上學,滿嘴瞎話,與警察開玩笑,戲弄流浪漢。她花錢買大堆糖果,分發給所有的孩子。她爸爸有點兒不可思議,是南海壹個島上的國王。這位小姑娘成了全世界孩子們的偶像,當然也是作者夢想中的自己,她借皮皮這個神秘的形象,把自己和孩子從迷信權威和道德主義中解放出來,把心中對自由的渴望喊了出來。
? 快意的放逐。“難道我們不是生活在壹個自由的國度嗎?人們想怎麽走就怎麽走嗎?”這個滿臉雀斑的女孩衣著打扮怪誕,“她的衣裙也相當怪,那是皮皮自己縫的。原來想做成藍色的,可是藍布不夠,皮皮不得不這兒縫壹塊紅布,那兒縫壹塊紅布。她的又細又長的腿上穿著壹雙長襪子,壹只是棕色的,另壹只是黑色的。她穿著壹雙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腳大壹倍。”有悖於審美標準的打扮在文學作品中獨屬皮皮壹人。她的名字也異於常人:皮皮露達.維多利亞.魯爾加迪婭.達魯斯蒙達.埃弗拉伊姆.長襪子。這壹長串的名字分明是不讓人記住她。
? 皮皮的行為更是向這個勢利的社會挑戰。“她的媽媽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國王,而她自己漂流在大海上,妳怎麽可以要求她總是講真話呢?我要告訴妳們,在比屬剛果沒有壹個人講真話。他們整天說謊話。從早上七點鐘開始,壹直說到太陽落山。”這是對成人世界赤裸裸地批判,也是孩子對大人辛辣的的諷刺,我們整天教孩子說真話,可是我們自己卻沒有幾句實話。維拉.維洛古拉鎮上的叔叔阿姨認為皮皮很孤獨,認為所有的的兒童必須上學,必須學會九九表。成人的世界如此傲慢和武斷!於是兩個警察來送皮皮去上學,皮皮不僅沒有屈服,反而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對於她來說“今天又是我愉快的壹天。”皮皮開始上學了,她上學不是為了學無聊的知識,而是為了追求公平,為了和她的朋友壹樣,有聖誕節假、復活節假和暑假。學校裏紀律嚴明,知識嚴謹,這對於皮皮這個從未上學的“野孩子”來說無異於“人間地獄”,於是,老師便成了她的戲耍的對象。在現實生活中,警察代表了社會的威嚴,老師代表學術的權威,是孩子們敬畏的對象,不敢冒犯。作者借皮皮撕下成人偽裝的面具,心靈徹底地放逐。
? 跟著筆尖去旅行。在這本書中,我們和皮皮壹起環遊世界。在埃及倒著走;在剛果說謊話;在巴西頭上頂鳥蛋;在婆羅列洲的原始森林拾到壹條木頭做的腿;在裏斯本旅行;在中國的上海遇上長耳朵的“海上”;和爸爸周遊列國。兒童和成人壹樣,在逼仄的現實世界負重前行,但心裏都有詩和遠方的夢想。
? 構築心靈的世外桃源。 “皮皮的院子確實很漂亮。說院子漂亮井井有條那當然過分,但是那裏有從未剪過的美麗草坪和開滿白色、黃色和粉紅色花朵的老玫瑰,雖然不是特別好,但是芳香撲鼻。那裏還長著許多果樹,而最好的是幾棵古老的橡樹和榆樹,這些樹很適合往上爬。”“我們可以把這裏當作隱藏室,誰也不知道我們在這裏。如果有在外邊找我們,我們可以通過縫找到他們,那時我們會笑起來。” 兒童的世外桃源就是遠離大人。壹間古樸的小木屋,壹個開滿鮮花的小院,三五只小雞,白天踏青、拾柴、放歌;晚上點燈、看書、數星星,不必周遊世界,但求歲月靜好,不必“談笑有鴻儒”,只願“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沒有人能拒絕的誘惑。
? 不願離棄的童年。皮皮為自己藏了幾片藥,是那些不願意長大的人吃的藥,時間壹年壹年地過去,天書藥片永遠不會失效,皮皮就永遠不會長大,壹年四季,春夏秋冬。仍然是“她頭發的顏色像胡蘿蔔壹樣,兩條梳得像硬梆梆的小辮子直挺挺地豎著……”,她坐在院子裏懷念爸爸,爸爸以前是船長,皮皮坐在船上和他壹起航行,直到在壹次風暴中爸爸被卷進大海失蹤,但皮皮確信他不會淹死的。她相信他己經漂到了壹個島上,那裏住著很多黑人,她的爸爸成了國黑人國王,每天都戴著金質皇冠走來走去。她相信爸爸有壹天會回來接她,那時候她就成了黑人公主……不苛責,唯祝福!
? 閱讀和寫作是壹場相遇,作者寫《長襪子皮皮》,我們讀《長襪子皮皮》,我們和“長襪子皮皮”隔空相遇,與自己素面相對,懷念童年,傾聽內心,安頓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