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壹江春水向東流》改編於20世紀中國經典電影,故事深刻的現實主義帶來的魅力至今仍閃現著光芒。
此劇通過張忠良從壹個熱血青年直至走向沈淪的這壹過程,揭示了人在命運軌跡中的不斷選擇,故事可看性很強。
張忠良原為上海某職工夜校的壹名教師, “淞滬抗戰”時,他帶領著“上海抗日宣傳抗日、募集錢款,當十九路軍撤離戰場時,又毅然告別年邁的母親和新婚的妻子,要前線抗日。此時正遇同窗好友王麗珍,麗珍邀忠良壹起去陪都重慶避難,尋找機會發展事業。遭到壹腔報國熱情的張忠良斷然拒絕,二人分道揚鑣各奔東西。然而,隨著“國軍”的節節散退,歷盡磨難、潦倒不堪的張抵達“陪都”重慶沿街行乞之時,不期遇見昔日的同窗好友麗珍。
王公館壹派燈火輝煌,映照著光彩嫵媚的王麗珍,審時度勢婉言相勸,款款柔情 ,時而帶嗔含怨,時而循循善誘,終於面對冷酷的現實,飽嘗艱辛的張忠良放棄了曾經的抱負理想,依附於麗珍,對人生做了另番擇抉,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抗戰勝利後,已成為“新權貴”的張忠良搖身壹變,又成了“國民政府”派往上海的“接受大員”、自以為“憑著自己的奮鬥終於有了今天,“躊躇滿誌”的張忠良榮歸故裏,風光無限。但他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
他舍不下使他脫離困苦躋身上流社會,榮華風光的嫵媚又柔情的麗珍,擺脫不了何文艷的糾纏,又愧對淪為女傭的結發之妻素芬……
麗珍又豈能容下這樣壹個背叛自己,到上海瞞著自己接收個何文艷,壹片深情輕拋,壹腔心血空耗,她反手給了張忠良下記響亮的耳光頭也不回地走下臺去。
素芬苦等八年盼回不認結發之妻的張忠良,悲憤地投了黃浦江,張忠良飲彈自盡。
本劇,給人們留下了人生、命運、成敗的深層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