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是根據結合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的唯物辯證法,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壹般方法論。因其主要關註的是對歷史規律的闡明,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歸入歷史哲學,具體地說是壹種思辨的歷史哲學。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壹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壹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伯恩施坦則在哲學上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最普遍的介紹:
以唯物論看待歷史,認為歷史進程完全由幾大因素(主要是生產關系形成的階級因素)構成推動,可預測且機械性,完全沒有任何形而上的神性因素。
基本內容
不同於歷史唯心主義所認為的“理念或者大人物制造歷史”或者舊的機械唯物主義的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歷史唯物主義是壹種決定論的學說,以壹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壹切歷史事變。壹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在於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它的基本論點斷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可以解釋的。這過程不是偶然或任意決定的。要用壹定時代的社會基本結構來解釋,只要社會還分成階級的時候,要用階級鬥爭來解釋。
根據蘇聯長期占統治地位康斯坦丁諾夫主編的哲學教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產主義社會(此即斯大林所謂“社會發展五段論”)。1938年,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講:“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斯大林在《聯***(布)黨史簡明教程》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壹節中把五種社會形態體系化,變成了自然科學意義上絕對不可更改的規律。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僅僅講:“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大體說來”在馬克思這裏特指西歐社會形態的演進趨勢,到了列寧和斯大林那裏,這個“五階段論”就變成了所有國家所必須遵循的歷史規律。1897年列寧在為波格丹諾夫《經濟學簡明教程》寫的書評中講,政治經濟學應該這樣來敘述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即原始氏族***產主義時期、奴隸制時期、封建主義和行會時期、資本主義時期。
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階級鬥爭動力論
無產階級專政
人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