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臨川文化的歷史淵源

臨川文化的歷史淵源

壹種區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臨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於臨川建置,但最早、最長時間成為郡、州、府治的是臨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臨川。南城有壹座洞天福地麻姑山,許多官宦和文人學士曾去遊覽,作詩題書,但他們的活動中心,任職地點都是在臨川,特別是壹種文化向性和精神組合,以及文化趨勢的歷史進程,使撫州地區的文化屬性納入臨川文化的範疇。

臨川建置於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如今,除了發現50余座漢墓群外,還在金坪磨盤腦、羊坡石、雷劈石、羅成嶺等發現8萬余平方米的商代遺址。因此,從研究文化的角度看,臨川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力度還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時間。 臨川文化區歷史悠久。夏禹時地處揚州域。春秋時為百越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揚州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分南城壹部置臨汝縣,縣治高在臨川古邑,仍屬豫章郡。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漢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壹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督府,撫州從此定名。唐朝撫州屬江南西道。五代時,屬揚吳,升為昭武軍。宋起,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元朝時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縣府,九月改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立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東鄉珀幹壹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1949年5月9目,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處長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3月,改為撫州地區。1968年2月,復稱撫州分區。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屬江西省。1983年7月23日,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83年9月30日,進賢縣劃入南昌市。至此,撫州地區轄撫州市和臨川、崇仁、宜黃、樂安、南城、南豐、廣昌、黎川、資溪、金溪、東鄉11縣。

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贊嘆。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民間大眾俗稱為才子之鄉。臨川自東漢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由於歷史的機緣,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已,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鐘嶸,只學家杜佑等都在這裏做過地方官,對臨川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 正是宋代的科舉制度,導致臨川人才激增。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至宋度宗鹹遊八年臨川先後有129人考取監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十中,北宋138人,占32.58%;南宋308人,占67.42%。中榜人數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壹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壹次考取18人,鹹淳元年壹次考取22名,占且國錄取進士總數的4%、6%和7.33%。儒林傳為美談,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董震:《東發日鈔》)

宋代臨川人通過科舉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禦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績顯著。特別是晏殊、晏幾道、王安石,不愧為臨川才鄉的出類拔萃的人物。同壹時期,還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世稱臨川三王),謝逸、謝薖(世稱臨川二謝),危稹、危和(世稱臨川二危),陳郁、陳世崇(世稱臨川二陳)和汪革、饒節、俞國寶、鄧名世等壹批文人才士,在詩、文、詞、賦上的成就也很高。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估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諸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為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壹闕於壁;'可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落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裏外,素光同。'標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謝逸與謝薖、 汪革、饒節並稱為江西詩派中的臨川四俊。饒節還被詩人陸遊譽為詩僧第壹。鄧名世壹生從事學術研究,著有《春秋論》、《春秋類史》、《古今姓氏書辯證》等370余卷,在姓氏考證上成就尤高。

南宋,臨川才鄉還升起壹顆耀眼的明星,這就是壹代名醫陳自明。他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寫成《婦人大全良方》24卷,成為中醫婦產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又敢於創新,主張外科外敷內服,辯證施治;敢於突破禁區,最早從事乳巖(乳癌)的觀察和研究,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元代,臨川比較著名的人物只有針灸名醫席弘、法律專家張紹和地理學家朱思本。 明朝臨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興旺發達。先後有213人考取監生,364人錄取貢士,302人鄉試中舉,166人進士及第。通過考試,先後有383人入仕,其中禦只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則多達136人。入仕人數有宋代130人的2.9倍。職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將;有內政,有餐交;有義士,有諍臣。人才結構的群體性和多樣性,比之'兩宋',有過之無不及。(李紱:《臨川縣誌》序)。前有艾南英、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四人飽讀經書,博學多才,所作時文風靡壹時,是譽滿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與祝徽、帥機並稱為三大名士。邱作詩才思敏捷,用詞造句,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面;祝的文章師在王安石,勁骨奇姿,博大精深;帥機作賦即景生情,妙筆生花,所作兩頌(《平西夏頌》、《出閣講學頌》)、壹賦(南北二京賦),深為明神宗賞識,公卿競相傳抄,紙為之貴。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他的巨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川四夢。三百多年來,壹直受人稱贊,久演不衰。《牡丹亭》已被譯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種文本。在歷史和天文學領域,也眾星璀璨,引人註目。著名文史學家徐奮鵬花了半生的精力寫成可與《資治通鑒》相比美的《今古治統》20卷。傳到日本後,被視為佐治之妙藥,興國之良方,在明治維新中起過壹定作用。著名天文學家吳昊,通過細心觀察,精密計算和反復實驗,糾正了舊渾天儀的誤差,制成星象位置更準確的新渾天儀,其制作技術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明代,臨川還出了許多正直、愛國人士。壹朝諍臣傅朝佑嫉惡如仇,先後6次上書彈劾奸相周延儒、溫體仁;愛國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懷祖國,前後三次冒著生命危險偷渡過回國,密報軍情,使明朝得以預先準備,及時調整部署,援助朝鮮,取得反擊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勝利;傅朝佑堅持真理,朱均旺受罪愛鄉,獲得了正氣在臨川的聲譽。

清王朝建立三百多年間,通過各次科舉考試,臨川只有187人考取監生,306人考取貢士,202人考取舉人,101人考取進士。錄取進士的人數是兩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後,有37人擔任朝官(禦史3人、侍郎4人、內閣中書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擔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縣73人),武職(總兵、把總、鎮守)9人,合計167人,比兩宋多28%,比明朝少56%。這壹時期,臨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大都才華出眾,為世人註目。壹代名臣李紱,歷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官廣西巡撫、直錄總督及工、戶、吏、禮、兵5任,敢於斷請命,彈劾貪贓枉法的河南巡撫田文鏡;敢於快刀斬亂麻,疏通津沽漕運,緩解京城糧荒,政績顯著,獲得清世宗奉國罄心的獎勵。壹代才士李來泰,博學多識,工詩善文。康熙十八年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力挫來自各地的壹百七八十名懦學,奪得高奎,任四川會邡知縣時,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深受當地士民愛戴。清官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縣,巧斷大案、要案。鐵面無私,為受害者伸冤解恨,時人稱馬青天。愛國誌士黃維翰,任吉林呼蘭知府時,雷厲風行查禁罌粟,力阻外輪駛入呼蘭內河,保護了人民利益,維護了國家主權,東北輿論,交相稱許。

在學術界,則是理學盛於南,文學興於北。,李紱、紀大奎都是南臨川理學名家。前者著有《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學譜》、《陽明學錄》,力圖調和朱、陸的學說;後者都很有影響。李宗瀚、李聯琇、李瑞清則是北臨川詩文高手。李宗瀚、李聯琇,文學韓愈、歐陽修,搖曳生姿;詩宗李商隱,沈博艷麗,是當時江西文壇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他善於以篆作畫,以畫入篆,畫花卉微妙微肖,繪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書畫界不惜重金求購,譽灌東瀛。 民國廢了科學,興了新學,但臨川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學、中專;所聘任才,軍界有2個中將,5個少將;政界有2個專員,14個市,縣長;學界有12個教授、副教授。他們之中,有中將師長劉世均、國防部西北兵部中將總監萬舞、蘇魯戰區政治部少將主任周復、第38師政治部少將主任兼遂川、吉安縣長楊耕經、國民政府立法委員黃強、三青團江西支部幹事長李德廉和七行政區專員吳養愚、江西省高級法院院長梁仁傑、南昌市市長艾懷瑜。從事科技教育事業的,有北京大學工商法律系教授吳英荃、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易錫麟、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萬維章、鄉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創辦的桂橋小學,為臨川、撫州、進腎、南昌、豐城、東鄉、南城、南豐、崇仁、宜黃、樂安、余幹、高安等13個縣市培養人才,桃李滿天下。經營工商企業的,有著名紡織專家朱仙舫和四川巨商湯子敬。朱仙舫長期在上海中新紗廠任職,致力改進紡織技術,提高同外國紗廠競爭的能力;以後在漢口、安慶、九江等地創辦紗廠和面粉廠,為發展民族工業,特別是發展江西的輕工業作出貢獻。湯子敬在重慶開設布疋、山貨店和錢莊,經營有方,成為蜀中巨富,人稱湯百萬,'湯半城、湯財神'。這壹時期,臨川許多熱血青年投身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湧現了壹批彪炳史冊的革命英烈。主要有:傅烈(中***四川省委書記兼軍委書記)、傅大慶(孫中山的政治的總顧問鮑羅延、軍事總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曾被派到馬來西亞,作馬***中央宣傳部長)、周治中(女,中***江西省委婦女部長)、周壽南(中***臨川縣委書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