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臨大西洋,東臨紅海,北接阿特拉斯山麓,南接蘇丹,面積932萬平方公裏。自古以來,撒哈拉這個孤獨的沙漠就拒絕人們在其中生活。
風蝕和沙土堆積造就了這裏極其幹燥的地表,主宰著這個壯觀的世界。“撒哈拉”壹詞在阿拉伯語中原意為“廣袤的不毛之地”,後改為“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地處副熱帶高壓地帶,氣候炎熱幹燥,素有“熱鄉”之稱。
這裏水源貧瘠,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間。近三四萬年來,撒哈拉地區氣候經歷了幾次明顯的幹濕交替變化。據考證,在距今2萬~4萬年前的時期,撒哈拉地區處於氣候濕潤期。此時降水量大,河流縱橫,湖泊成群,常常出現洪水漫溢。
在距今1萬~2萬年前的壹段時間裏,這裏的氣候逐漸變得幹燥。此時降水減少,植物稀少,河流斷流成為幹谷,湖泊減少甚至幹涸或鹹化成鹹水湖,沙塵暴頻繁,沙漠範圍大大擴大。
公元前3500年左右,撒哈拉地區轉變為炎熱潮濕的氣候。此時的撒哈拉沙漠降雨豐富,植被茂盛,湖泊河流遍布,水域面積達到最大,原有沙漠面積大幅減少。公元前3500年以後,撒哈拉地區的氣候又趨於幹燥,郁郁蔥蔥的森林逐漸變成了草原。
公元前2000年以後,撒哈拉氣候變得更加幹燥。由於氣候長期幹旱,河流斷流,湖泊變小、幹涸或消失,植被枯萎,撒哈拉從草原變成沙漠,許多草原動物被迫退出撒哈拉的歷史舞臺。
時至今日,撒哈拉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熱帶幹旱地區。這裏年平均氣溫普遍在25°C以上,7月絕對最高氣溫超過50°C,持續時間較長。年降水量除邊緣地區外,大部分地區不足50毫米,部分地區常年晴朗無滴水雨。
撒哈拉沙漠盛行沙塵暴和沙塵暴。沙塵暴來臨時,天色壹片漆黑,大片沃土和牧場被吞沒,多個鄉鎮被掩埋,道路交通嚴重受阻。沙漠裏的風很大,其威力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
風能吹走巖石表面風化的碎石和砂粒,擴大巖石中的裂隙和裂隙,加快其風化速度。同時,在巖石上部與巖塊之間的裂縫和溝槽中,風攜帶的碎石和沙子對巖壁進行磨蝕,使巖塊逐漸被磨碎變形。沙塵暴還將大量沙子卷入大西洋沈積,造成面積達6萬平方公裏的“海底撒哈拉”。
在撒哈拉沙漠浩瀚的沙海中,還有壹片人間天堂--綠洲,綠洲樹木繁茂,風景秀麗,是沙漠地區人們經濟活動的中心。綠洲外是掠奪的森林,林間空地是開闊的農田。地裏種著各種各樣的作物,最常見的是椰棗樹。
椰棗果實甘甜多汁,用作主食,樹幹作房架,葉柄作柴火,樹皮作繩索和騎墊。村鎮掩映在棕櫚林深處。這裏的房子是土木結構,墻很厚,頂部是黃土。房屋冬暖夏涼,既能防酷暑,又能防沙塵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