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壹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卻說張飛因關公放了上流水,遂引軍從下流殺將來,截住曹仁混殺。忽遇許褚,便與交
鋒;許褚不敢戀戰,奪路走脫。張飛趕來,接著玄德、孔明,壹同沿河到上流。劉封、糜芳
已安排船只等候,遂壹齊渡河,盡望樊城而去,孔明教將船筏放火燒毀。卻說曹仁收拾殘
軍,就新野屯住,使曹洪去見曹操,具言失利之事。操大怒曰:“諸葛村夫,安敢如此;”
催動三軍,漫山塞野,盡至新野下寨。傳令軍士壹面搜山,壹面填塞白河。令大軍分作八
路,壹齊去取樊城。劉曄曰:“丞相初至襄陽,必須先買民心,今劉備盡遷新野百姓入樊
城,若我兵徑進,二縣為齏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劉備。備即不降,亦可見我愛民之心;若
其來降,則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也。”操從其言,便問:“誰可為使?”劉曄曰:“徐庶
與劉備至厚,今現在軍中,何不命他壹往?”操曰:“他去恐不復來。”曄曰:“他若不
來,貽笑於人矣。丞相勿疑。”操乃召徐庶至,謂曰:“我本欲踏平樊城,奈憐眾百姓之
命。公可往說劉備:如肯來降,免罪賜爵;若更執迷,軍民***戮,玉石俱焚。吾知公忠義,
故特使公往。願勿相負。”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見,***訴舊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來招降使
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玄德欲留
徐庶。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壹
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玄德不敢強留。
徐庶辭回,見了曹操,言玄德並無降意。操大怒,即日進兵。玄德問計於孔明。孔明
曰:“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
“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先使雲長往江岸整頓船只,令孫乾、簡
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
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
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壹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
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
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
行至襄陽東門,只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玄德勒馬大叫曰:“劉琮賢侄,吾
但欲救百姓,並無他念。可快開門。”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
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壹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
“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
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
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
止之曰:“休驚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只見城內壹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
“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麽!”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
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孔明曰:
“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於是引著百姓,盡離襄
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魏延與文聘交戰,
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余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德
率眾將拜於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壹身,與百姓無幹。
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忽哨馬報曰:“曹操大軍已屯樊
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
萬,日行十余裏,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
後人有詩贊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
君。”卻說玄德擁著百姓,緩緩而行。孔明曰:“追兵不久即至。可遣雲長往江夏求救於公
子劉琦。教他速起兵乘船會於江陵。”玄德從之,即修書令雲長同孫乾領五百軍往江夏求
救;令張飛斷後;趙雲保護老小;其余俱管顧百姓而行。每日只走十余裏便歇。卻說曹操在
樊城,使人渡江至襄陽,召劉琮相見。琮懼怕不敢往見。蔡瑁、張允請行。王威密告琮曰:
“將軍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弛無備。願將軍奮整奇兵,設於險處擊之,操可獲矣。獲
操則威震天下,中原雖廣,可傳檄而定。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琮以其言告蔡瑁。瑁叱
王威曰:“汝不知天命,安敢妄言!”威怒罵曰:“賣國之徒,吾恨不生啖汝肉!”瑁欲殺
之,蒯越勸止。
瑁遂與張允同至樊城,拜見曹操。瑁等辭色甚是諂佞。操問:“荊州軍馬錢糧,今有多
少?”瑁曰:“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二十八萬。錢糧大半在江陵;其余各
處,亦足供給壹載。”操曰:“戰船多少?原是何人管領?”瑁曰:“大小戰船,***七千余
只,原是瑁等二人掌管。”操遂加瑁為鎮南侯、水軍大都督,張允為助順侯、水軍副都督。
二人大喜拜謝。操又曰:“劉景升既死,其子降順,吾當表奏天子,使永為荊州之主。”二
人大喜而退。荀攸曰:“蔡瑁,張允乃諂佞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此顯爵,更教都督水軍
乎?”操笑曰:“吾豈不識人!止因吾所領北地之眾,不習水戰,故且權用此二人;待成事
之後,別有理會。”
卻說蔡瑁、張允歸見劉琮,具言:“曹操許保奏將軍永鎮荊襄。”琮大喜!次日,與母
蔡夫人賫捧印緩兵符,親自渡江拜迎曹操。操撫慰畢,即引隨征軍將,進屯襄陽城外。蔡
瑁、張允令襄陽百姓焚香拜接。曹操俱用好言撫諭。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撫慰
曰:“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也。”遂封蒯越為江陵太守樊城侯;傅巽、王粲等皆為關內
侯;而以劉琮為青州刺史,便教起程。琮聞命大驚,辭曰:“琮不願為官,願守父母鄉
土。”操曰:“青州近帝都,教妳隨朝為官,免在荊襄被人圖害。”琮再三推辭,曹操不
準。琮只得與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只有故將王威相隨,其余官員俱送至江口而回。操喚於禁
囑咐曰:“妳可引輕騎追劉琮母子殺子,以絕後患。”於禁得令,領眾趕上,大喝曰:“我
奉丞相令,教來殺汝母子!可早納下首級!”蔡夫人抱劉琮而大哭。於禁喝令軍士下手。王
威忿怒,奮力相鬥,竟被眾軍所殺。軍士殺死劉琮及蔡夫人,於禁回報曹操,操重賞於禁。
便使人往隆中搜尋孔明妻小,卻不知去向。原來孔明先已令人搬送至三江內隱避矣。操深恨
之。襄陽既定,荀攸進言曰:“江陵乃荊襄重地,錢糧極廣。劉備若據此地,急難動搖。”
操曰:“孤豈忘之!”隨命於襄陽諸將中,選壹員引軍開道。諸將中卻獨不見文聘。操使人
尋問,方才來見。操曰:“汝來何遲?”對曰:“為人臣而不能使其主保全境土,心實悲
慚,無顏早見耳。”言訖,欷□流涕。操曰:“真忠臣也!”除江夏太守,賜爵關內侯,便
教引軍開道。探馬報說:“劉備帶領百姓,日行止十數裏,計程只有三百余裏。”操教各部
下精選五千鐵騎,星夜前進,限壹日壹夜,趕上劉備。大軍陸續隨後而進。
卻說玄德引十數萬百姓、三千余軍馬,壹程程挨著往江陵進發。趙雲保護老小,張飛斷
後。孔明曰:“雲長往江夏去了,絕無回音,不知若何。”玄德曰:“敢煩軍師親自走壹
遭。劉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見公親至,事必諧矣。”孔明允諾,便同劉封引五百軍先往江
夏求救去了。
當日玄德自與簡雍、糜竺、糜芳同行。正行間,忽然壹陣狂風就馬前刮起,塵土沖天,
平遮紅日。玄德驚曰:“此何兆也?”簡雍頗明陰陽,袖占壹課,失驚曰:“此大兇之兆
也。應在今夜。主公可速棄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吾安忍棄之?”
雍曰:“主公若戀而不棄,禍不遠矣。”玄德問:“前面是何處?”左右答曰:“前面是當
陽縣。有座山名為景山。”玄德便教就此山紮住。
時秋末冬初,涼風透骨;黃昏將近,哭聲遍野。至四更時分,只聽得西北喊聲震地而
來。玄德大驚,急上馬引本部精兵二千余人迎敵。曹兵掩至,勢不可當。玄德死戰。正在危
迫之際,幸得張飛引軍至,殺開壹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
“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張飛保著玄德,且戰
且走。奔至天明,聞喊聲漸漸遠去,玄德方才歇馬。看手下隨行人,止有百余騎;百姓、老
小並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壹幹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
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正淒惶時,忽見糜芳
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
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玄德曰:“子
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糜芳曰:“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
曰:“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壹槍刺死!”玄德曰:“休錯疑了。豈不見妳二兄誅顏
良、文醜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張飛那裏肯聽,引二十余
騎,至長阪橋。見橋東有壹帶樹木,飛生壹計:教所從二十余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
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
卻說趙雲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往來沖突,殺至天明,尋不見玄德,又失了玄德老
小,雲自思曰:“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鬥,托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
面目去見主人?不如去決壹死戰,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回顧左右,只有三四十騎
相隨。雲拍馬在亂軍中尋覓,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者不計其
數。趙雲正走之間,見壹人臥在草中,視之,乃簡雍也。雲急問曰:“曾見兩位主母否?”
雍曰:“二主母棄了車仗,抱阿鬥而走。我飛馬趕去,轉過山坡,被壹將刺了壹槍,跌下馬
來,馬被奪了去。我爭鬥不得,故臥在此。”雲乃將從騎所騎之馬,借壹匹與簡雍騎坐;又
著二卒扶護簡雍先去報與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
場上也!”
說罷,拍馬望長阪坡而去。忽壹人大叫:“趙將軍那裏去?”雲勒馬問曰:“妳是何
人?”答曰:“我乃劉使君帳下護送車仗的軍士,被箭射倒在此。”趙雲便問二夫人消息。
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壹夥百姓婦女,投南而走。”雲見說,也不顧軍
士,急縱馬望南趕去。只見壹夥百姓,男女數百人,相攜而走。”雲大叫曰:“內中有甘夫
人否?”夫人在後面望見趙雲,放聲大哭。雲下馬插槍而泣曰:“使主母失散,雲之罪也!
糜夫人與小主人安在?”甘夫人曰:“我與糜夫人被逐,棄了車仗,雜於百姓內步行,又撞
見壹枝軍馬沖散。糜夫人與阿鬥不知何往。我獨自逃生至此。”
正言間,百姓發喊,又撞出壹枝軍來。趙雲拔槍上馬看時,面前馬上綁著壹人,乃糜竺
也。背後壹將,手提大刀,引著千余軍。乃曹仁部將淳於導,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獻功。趙
雲大喝壹聲,挺槍縱馬,直取淳於導。導抵敵不住,被雲壹槍刺落馬下,向前救了糜竺,奪
得馬二匹。雲請甘夫人上馬,殺開條大路,直送至長阪城。只見張飛橫矛立馬於橋上,大
叫:“子龍!妳如何反我哥哥?”雲曰:“我尋不見主母與小主人,因此落後,何言反
耶?”飛曰:“若非簡雍先來報信,我今見妳,怎肯幹休也!”雲曰:“主公在何處?”飛
曰:“只在前面不遠。”雲謂糜竺曰:“糜子仲保甘夫人先行,待我仍往尋糜夫人與小主人
去。”言罷,引數騎再回舊路。
正走之間,見壹將手提鐵槍,背著壹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雲更不打話,直取那
將。交馬只壹合,把那將壹槍刺倒,從騎皆走。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
操有寶劍二口:壹名“倚天”,壹名“青*”;倚天劍自佩之,青*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
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不想撞著趙
雲,被他壹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二字,方知是寶劍也。雲插劍提
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壹人,只剩得孤身。雲並無半點退心,只顧往來尋
覓;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消息。忽壹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了槍,行走不
得,只在前面墻缺內坐地。”
趙雲聽了,連忙追尋。只見壹個人家,被火燒壞土墻,糜夫人抱著阿鬥,坐於墻下枯井
之傍啼哭。雲急下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見將軍,阿鬥有命矣。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
蕩半世,只有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雲曰:“夫人受
難,雲之罪也。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曰:
“不可!將軍豈可無馬!此子全賴將軍保護。妾已重傷,死何足惜!望將軍速抱此子前去,
勿以妾為累也。”雲曰:“喊聲將近,追兵已至,請夫人速速上馬。”糜夫人曰:“妾身委
實難去。休得兩誤。”乃將阿鬥遞與趙雲曰:“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趙雲三回五次請
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
奈何?”糜夫人乃棄阿鬥於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後人有詩贊之曰:“戰將全憑馬力
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壹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趙雲見夫人已死,恐曹軍盜
屍,便將土墻推倒,掩蓋枯井。掩訖,解開勒甲絳,放下掩心鏡,將阿鬥抱護在懷,綽槍上
馬。早有壹將,引壹隊步軍至,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不三合,被趙
雲壹槍刺倒,殺散眾軍,沖開壹條路。正走間,前面又壹枝軍馬攔路。當先壹員大將,旗號
分明,大書河間張*。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余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後張*
趕來,雲加鞭而行,不想趷*壹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張*挺槍來刺,忽然壹道紅
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壹躍,跳出坑外。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
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張*見了,大驚而退。趙雲縱馬正走,背
後忽有二將大叫:“趙雲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後面趕的是馬
延、張□,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趙雲力戰四將,曹軍壹齊擁至。雲
乃拔青*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
頂上,望見壹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
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
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
難;此亦阿鬥之福所致也。這壹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
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後人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
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當下殺透重圍,已離大陣,血滿征袍。正行間,山坡下又撞出兩枝軍,乃夏侯□部
將鐘縉、鐘紳兄弟二人,壹個使大斧,壹個使畫戟,大喝:“趙雲快下馬受縛!”正是:
“才離虎窟愈生去,又遇龍潭鼓浪來。畢竟子龍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