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糾紛可能通過協商以和解的方式解決,也可能以糾紛壹方或雙方承擔壹定的法律責任的方式而解決。 我國現行《民法典》的分則中,沒有關於旅遊合同的規定,對於這類問題的處理,不同地區法院的法官判案時也出現諸多差異,有的判決甚至根本違反了公平正義的目標。對旅遊 合同的違約 責任承擔問題應作具體分析。 旅遊合同違約依法主體不同可分為旅遊者的違約與旅行社的違約,旅遊合同違約大多為旅行社的違約,只有少數為旅遊者的違約。 1、旅遊者的違約。旅遊者的違約依時間可分為旅遊開始前的違約與旅遊開始之後的違約。由於旅遊涉及交通、膳宿、導遊等服務,並且旅遊合同壹般都具有團體性,旅遊開始前,旅遊社有許多準備工作。而旅行社辦理這些手續,需要旅遊者協助方能完成。旅遊開始之後,旅遊者違反約定,任意解除合同或違反其他約定義務。 2、旅行社的違約。由於在我國,旅遊業為特許經營行業,旅行社要從事旅遊業務。須取得《旅遊業務 經營許可證 》,不具備旅行業特許經營資格的民事主體以及超越經營範圍簽訂的旅遊合同不生效力,合同也不宜定為旅遊合同,因而此類情況不存在違約問題。旅行社的違約,也可依時間劃分為旅行開始之前的違約和旅行開始之後的違約。 (壹)旅遊開始之前旅行社應按約為旅客購買車票、機票、門票、餐票、住宿憑證等各種有價票證,對這些有價值標證要承擔權利瑕疵擔保義務。還應當向方旅客告知旅遊地的風俗習慣、特別法律規定、氣候狀況等附隨義務。 (二)旅遊開始之後,旅行社應該按法定或約定向旅客提供服務,並且應該保證旅遊服務所應具備通常價值或約定品質。但實際生活中,旅遊社由於人員、財力業務水平方面的限制,很難將旅遊過程中的壹切事務全部提供,常常要與其他企業合作。第壹種情況如果旅行社與這企業之間存在聯營或委托業務關系,發生合同糾紛,旅客可以依照我國《民法典》第65條規定直接請求旅行 承擔違約責任 ,而不管其是否存在過錯。如旅行社本身無過錯,在向旅遊者 承擔賠償責任 以後可向有過錯的相關企業求償。 第二種情況,如果旅行社與這些企業不存在上述關系,旅客因這些企業服務不合法定或約定而遭受損失的,旅遊者可依《民法典》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等相應法律法規向這些加害企業主張求償權,依誠實信用原則,旅行社應予以協助。但如果旅行社存在過錯時,如旅客在旅行社指定的飯店就餐而食物中毒,旅遊者則可選擇其中之壹主張權利。 另外,當旅行社私自轉讓旅遊業務而致使旅遊者權益受損的,在 合同履行期 間,人身、財產損害或由於第三人在旅遊服務方面缺陷而使旅客來未能享受旅遊合同的旅遊服務,甚至第三人提供了質量很差的旅遊服務時,旅遊者可以要求原 合同當事人 壹方的旅行社承擔違約責任,至於第三人與旅行之間則可以按協議約定處理,而旅行社不得以第三人原因向旅遊者主張抗辯、除非該與轉包經旅客書面同意。 綜上所述,旅遊糾紛的違約責任有哪些的問題主體分別是旅遊者和旅行社。大多數的旅遊糾紛都是由旅行社導致的,因此旅遊者在與旅行社簽訂旅遊合同時,需要明確旅行社的各項責任,如果後續旅遊過程中有違約情形出現,要敢於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利。只有各種旅遊糾紛得到正確解決,旅遊業才能蓬勃健康發展。
法律客觀:根據《 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當事人壹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