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是中國***產黨在1921年9月創辦的第壹個出版機構。1921年7月中國***產黨成立後,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以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中央局於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創辦人民出版社,由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主持工作。1921年9月1日發行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五號刊登了人民出版社成立“通告”,簡述了創社宗旨與任務:“近年來新主義新學說盛行,研究的人漸漸多了,本社同仁為供給此項要求起見,特刊行各種重要書籍,以資同誌諸君之研究”。此通告還列出了計劃出版的書目,其中馬克思全書15本,列寧全書14本,康民尼斯特(***產主義者)叢書11本,其他書籍9本。到1922年6月底,出版社***出了12本書,其中馬克思全書2本:《***產黨宣言》、《工錢勞動與資本》;列寧全書5本:《列寧傳》、《勞農會之建設》、《討論進行計劃書》、《勞農政府之成功與困難》、《***產黨禮拜六》;康民尼斯特叢書5本:《***產黨底計劃》(布哈林)、《俄國***產黨黨綱》、《國際勞動運動中之重要時事問題》、《第三國際議案及宣言》、《俄國革命紀實》(托洛茨基)。以上12本書各印3000份。到同年9月,新出版的有:馬克思的《資本論入門》,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以及《勞動運動史》、《兩個工人談話》、《太平洋會議與吾人之態度》、《李蔔克內西紀念》等。此外,為聲援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上海英美草公司、浦東紡紗工人罷工,還及時印發了大量文章、傳單。這些宣傳品戰鬥性很強,有力地配合了黨的宣傳工作。《***產黨》月刊從第六期起由人民出版社發行。1923年,人民出版社與新青年社合並。隨著大革命失敗,人民出版社的工作也轉入地下。人民出版社雖然只存在了兩年,但對於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黨的出版工作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中華人民***和國誕生後,人民出版社於1950年12月1日重建,繼承了革命年代的光榮傳統,成為新時期黨和國家重要的政治書籍出版社,也是我國第壹家著名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出版社。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為國家和各省級人民出版社人民版圖書最為顯著的形象標誌。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分別為人民出版社成立題詞。
人民出版社自建社以來,始終肩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即: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普及性讀物;黨史和黨建論著;政治、哲學、經濟、歷史、法律、文化、國際問題等方面的壹流學術著作,以及重要人物傳記和哲學社會科學工具書及教材等。半個多世紀以來,先後出版圖書20000多種,發行圖書期刊30多億冊。成為名揚海內外的國家出版社,為***和國的出版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自1951年三聯書店並入人民出版社至1983年該書店分出期間,三聯書店壹直作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使用,出版了許多具有學術價值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和譯著,在廣大讀者中享有盛譽。1985年6月,經文化部正式批復後,人民出版社又以東方出版社為副牌,在致力於國內社科領域學術文化精品圖書開發的同時,引進並出版了大量國外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未來學、文化、國際關系、人物傳記及大眾出版類等具有重大影響的圖書。已形成明顯的出版特色,樹立起良好的市場形象。
六十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人民出版社始終把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放在首位,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除了保證完成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以及黨和國家交辦的重要政治圖書的出版任務之外,人民出版社還自主開發了壹大批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優秀讀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世界通史》、《中國通史》、《中國學術通史》、《中國民俗史》、《哲學史家文庫》、《中國哲學史新編》、《柏拉圖全集》等壹大批學術精品著作奠定了人民出版社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出版社年平均出版圖書已達千種以上,越來越充分地滿足了廣大讀者的閱讀需要。
人民出版社除出版圖書外,還主辦了多種期刊。其中尤以《新華月報》、《新華文摘》和《人物》在讀者中久負盛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