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說的是誰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說的是誰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兩句詩說的是“王昭君”。意思是:從紫臺壹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紫臺:漢宮,紫宮,宮廷。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這裏的紫臺和朔漠,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裏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壹輩子所過的生活。

原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註釋:

1、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離開。

4、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5、朔漠:北方的沙漠。

6、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7、省識:略識。

8、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釋義: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壹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壹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擴展資料:

作者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裏,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後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裏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

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這裏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

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壹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裏,但是“書信中原闊,幹戈北鬥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