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神山鎮原並非稱為神山。
據史料記載,
神山地區清末屬番禺縣慕德裏司和風社,
社址設在石龍墟。
民國20年(1931)改稱番禺縣第七區和風鄉。
後神山地區名稱多次變化。
1959年8月8日,
現神山地區成立石龍人民公社,
社址設在神山墟。
1984年改稱石龍區,設區公所。
1987年1月起,廣州市郊區易名白雲區,
石龍區也改稱神山鎮。
2.成語馬踏飛燕的含義,歷史故事,寓意這個詞不算成語。
馬超龍雀,別稱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馬超龍雀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壹足踏飛燕。
馬超龍雀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1969年,正是備戰備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產隊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揮舞著鐝頭的村民,挖到了堅硬的石頭,村民將浮土層刨開後,發現是壹塊磚頭。隨即發現了磚頭砌的墻體。於是村民們將磚拆開,發現是壹個墓室。
大隊的幹部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他們帶著馬燈、武器由地道進入墓室,進行查看。這時發現,這是壹個古代的墓葬。壹些墓室中,放著銅馬銅車,這些銅車馬並不是很高。很快,墓葬中的各種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隊部。當時,發現墓內有銅車馬和其它文物就讓生產隊會計負責,用麻袋將這批文物搬運到生產隊的庫房保管,隊幹部們還列出了壹個入庫文物清單。
盡管如此,村民還是采取了 *** 的做法。盡管強調保密,但消息還是傳到了公社裏。新鮮公社書記對此非常重視,他以視察防空洞為由,來到生產隊。提出了壹個明確說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變賣,更不能毀壞,要給上級 *** 反映。至此,這個消息才被上報。
雷臺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壹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少見,說明這是壹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後來,武威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先生親自用架子車,將文物搬運到武威文廟大殿保管起來。到11月和12月間,雷臺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後兩次被調到了省上。不過此時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
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當郭沫若第壹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贊嘆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壹件稀世珍寶。據親歷者說,當時,讓郭老大加贊賞的兩件國寶是唐代金銀棺和東漢銅奔馬,並且說“這兩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轟動。妳們好好宣傳,我回去也給妳們宣傳宣傳。”後來,銅奔馬在北京的展覽上才壹鳴驚人。
3.瑪旁雍錯的宗教歷史傳說瑪旁雍錯 得名於11世紀在此湖畔進行的壹場宗教大戰,它在藏語中意為“不可戰勝的湖泊”。
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現存8座。《象雄大藏經》記載的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聖湖之母瑪旁雍錯。
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 ,北為獅泉河。“瑪旁雍錯”--“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藏語裏“瑪旁”就是不敗,無不勝的意思。
崗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湖被譽為神山、聖湖的教派有: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教。有的藏文史料認為此湖即漢族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瑤池,湖水是聖水,佛經謂破壞與再生神濕婆與其妻雪山神女常於此湖浴水嬉戲。
梵語稱此湖為瑪那薩羅沃。阿裏地區旅遊部門在神山聖湖周圍接待朝聖者和遊客分別設有三個營地。
早期的本教教徒稱它為“瑪垂錯”,傳說湖的四邊有四個洗浴門,東為蓮花門。西為去汙門,北為信仰門,南為香甜門,朝聖者繞湖壹周到每個門洗浴,便能消除各種罪過。
又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如能捕得壹條魚、揀到壹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鷗鳥的壹根羽毛,將壹生生活美滿。
另外時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銀首飾,念念有詞地拋入湖中,以示虔誠。公元11世紀,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瑪垂錯”佛教化為“瑪旁雍錯”,即“永恒不敗之碧玉湖”。
湖水源於岡底斯山的冰雪。相傳“聖湖”的水能 洗掉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貪、嗔、癡、怠、嫉),在湖口沐浴凈身,靈魂得以洗禮,肌膚得以潔凈。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觀認為,四條流過印度大陸的河流發源於瑪旁雍錯,分別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實際上只有Sutlej的源頭是瑪旁雍錯,不過其它河的源頭也在附近。佛教徒認為,瑪旁雍錯是最聖潔的湖,是勝樂大尊賜予人間的甘露,聖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
她是象雄雍仲本教、印度佛教,印度教所有聖地中最古老,最神聖的地方,她是心靈中盡善盡美的湖,她是這個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眾神的香格裏拉。萬物之極樂世界。
在印度的神話中,瑪旁雍錯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為他的兒子在神山苦行後需要壹個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 *** 壹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並不下水。
至於旅行者,雖然在最溫暖的時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邊的風很大,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壹生的風霜和內心的不安。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錯的水“像珍珠壹樣”,喝了以後能洗脫“百世罪孽”,幾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贊瑪旁雍錯的水“很甜”。
從古至今,當人們提到崗底斯山時,自然不會忘記位於其腳下的瑪旁湖那誘人的傳說,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因為,作為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崗底斯山,實際上不能排除包括瑪旁湖在內的周圍其它的景觀,它們應該成為崗底斯這座“文化山”的有機組成部分。
但在與崗底斯山息息相關的歷史背後,它還有它自己獨立而神秘的文化現象。無獨有偶,在崗底斯山除了瑪旁湖外,還有壹面小湖,那就是楞伽湖。
與瑪旁湖相比,在歷史上位於瑪旁湖西面的楞伽湖則壹直較受冷落,也不為壹般人所知。這可能有諸多的原因。
其中有壹個原因是,人認為它是羅剎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羅摩衍那的故事》中誘拐美女斯達的九頭羅剎王就住在這裏。盡管看上去它與瑪旁湖沒有什麽大的區別,但壹些旅遊者聲稱他們在此湖邊遇到壹引起不吉利的征兆。
湖邊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廟常有旅遊者前去觀光、朝拜外,沒有轉經的道路。另外壹個原因是,此湖周圍沒有溫泉可以沐浴。
在冬季湖周圍氣候寒冷,景色荒涼,僅就面積而言,楞伽湖也比瑪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裏。同時楞伽湖形狀不美。
它唯壹的壹個優勢是湖中有兩個島嶼。這兩個島嶼中,壹個叫拉覺托,是野鳥的棲息地。
另壹個叫托布色瑪。據說本世紀初曾有壹位來自康區的佛僧在此獨身壹人隱閉修持達七年之久。
佛教徒還認為,瑪旁湖和楞伽湖分別代表光明(或陽性)和黑暗(或陰性)。但他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 壹條湖底的河道相互溝通的。
相傳,曾經在瑪旁湖中有兩條金魚,有壹次它們之間發生了沖突,進行了壹場妳死我活的較量。其中的壹條金魚招架不住便鑿開了壹條河道流到楞伽湖中。
人們認為兩湖之間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幹涸,兩湖之間中斷來往會引起人間的災禍。
4.關於馬的歷史典故的寓意馬的典故
“拍馬屁”的由來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壹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 *** ,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 *** ,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麽,“露馬腳”之說是怎麽來的呢?有兩個版本。壹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壹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壹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壹次,馬氏乘轎遊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壹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壹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壹次剛畫好壹只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壹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壹只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壹炬,並作詩壹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