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讀音的字有:廉、臉、連、練、聯、戀、蓮、煉、鏈、憐、簾、斂、漣、鐮。
臉
臉,漢字壹級字,讀作臉(liǎn),古代表示人的整個面部用“面”。“臉”字在魏晉時期才出現,只表示兩頰的上部,到了唐宋時期,口語中才用“臉”表示整個面部。本義指兩頰的上部。
練
練(拼音:liàn),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練”是形聲字,古字形從糸、柬聲,本義是壹種加工絲或絲織品的工序,即通過水煮等方式把絲麻、布帛煮得柔軟潔白。
白色的絹是練制而成的絲織品,古代就把“練”作為“白絹”的代稱,如:江平如練、血染素練。練絲是壹個反復進行的過程,故“練”又引申為反復學習、純熟,如:練習、訓練。
“練”字繁體寫作“?”,戰國文字作圖1,小篆作圖2,均為從糸,柬聲,是個形聲字。左部的絞絲旁“糸”說明它與絲織品有關。
《說文解字》說:“練,湅繒(liànzēng)也。”繒是絲織品,古代叫“帛”,漢代壹般稱為繒;湅繒就是把絲絹漂洗、煮熟,使之柔軟潔白,這就是“練”的本義。《周禮·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練,夏緬玄”中的“練”,用的就是本義。
“練”右部的“柬”,在這裏作聲旁指示讀音。“柬(jiǎn)”有選擇之義,兼有壹而再的意思,因為“練”是經過復雜多項工序完成的。
據《周禮·考工記》記載,“湅帛”(即“湅繒”)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先用楝木灰漚泡,再用石灰浸漬,然後多次漂洗,這是“灰湅”;壹種是白天在太陽下曬,晚上在井水裏泡,持續七天七夜,這是“水湅”。
無論是哪壹種加工方法,都是壹個反復進行的過程。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漢字簡化時“?”簡化為“練”,這是根據古代的草書楷化而來的,其右部與“東”不同,與之類似的還有煉、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