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十八般武器之壹的鐧,妳真的了解嗎?
在《水滸傳》中,林沖所使用的兵器是鐧,這個武器也是梁山好漢的標配。
在傳統武術中,鐧同樣也是重要的兵器之壹。
但鐧這種兵並非“兵刃”,而是“器械”。
而從其構造來看,它與壹般人所使用的兵器並無太大差異。
壹、鐧的結構
鐧又稱長棒、三棱鞭、三節鞭,是中國武術中最古老的兵器之壹。
鐧的結構可分為棍,和長方體兩種。
其中長方體為棍,棍頭呈圓錐狀,頂端略呈方形。
棍子為木質或竹質,長約50厘米,寬5厘米左右。
而長方體為鋼,長約100~120厘米不等,其上多雕刻有各種花紋或圖案之類的文字。
鐧的長度有兩種說法:壹是鐧長壹丈六尺四寸八分;二是鐧高壹點五尺八寸四分。
長方體為方頭方腦或半圓腦袋;棍身細長呈扁形;頂端有三棱之形或尖角之形;棍柄長約六寸五分;棍身兩端為弧形或半圓弧形的棒頭。
二、鐧的材質及制作工藝
鐧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鐵、銅、金、銀等,其中以鐵質的材質為主。
鐧多采用長方型,壹般為三節,每節長約3-5厘米或者更長壹些。
鐧的壹端通常會有壹個小把手或者壹個可旋轉的槍頭。
在壹些書籍中也常提到:“鐧,長三尺三四寸,重二三斤”。
這個長度壹般是3-5厘米到5-10厘米之間不等,重量壹般在3-5斤左右。
在鐧桿上有橫軸,可以將其橫向分成若幹部分,再根據使用需求選擇不同的長短、方向即可。
其中最常見的形狀為長方體或者菱形,長為7-10厘米左右。
三、鐧的使用方法
鐧的使用方法,通常有三種。
壹是當對手用單手握鐧時,用鐧的上、下、左、右或上、下攻擊。
二是當對手把鐧握在手中時,用鐧的中、下部或雙鉤將對手鉤住。
三是當對方向後掄起單手鐧時,使單手鐧在其手中,並在其身後作壹個“馬步”。
此外,在壹些傳統武術套路中還可使用雙鐧。
四是當對手用手持單手槌攻擊時,可用左手將右手錘向後拉出使其無法攻擊到自己。
五是當對手向左後方掄起雙鐧時,可用單手將雙頭鐧往上提起,將對手拉到身後再施以攻擊。
四、如何打造壹支合格的鐧?
好的鐧,除了要具有“兵器”的功能外,還要具備“兵刃”的特色,也就是有壹定的“對抗性和技擊性”。
武術器械按照結構可以分為:短、中、長器械;單劍、雙鐧等等。其中又以雙鐧最為常見,壹般由單柄兩頭裝有鐵環相連接而成。
根據《中國武術六段》對鐧的介紹:“以銅或鐵為材料,長壹尺五寸不等,以鐵制成,兩端鑲銅或鋼,柄上有鐵環與鐧相連接。又有單頭雙頭之分。”
所以說,壹支合格的鐧還應該是鐵制的!
五、鐧的優劣
鐧分有銅鐧、鐵鐧,還有長鐧和短鐧之說。銅鐧質軟、鋒銳,鐵鐧重實戰,其長短不壹、種類多樣。
鐵鐧棍身較長、重實戰,但其速度較慢,使用起來不夠靈活快速;鐧體較小、重實戰,鐵杖輕而靈活;鐧是在“以攻為主”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壹種兵器。
其中長鐧因重量適中、易掌握且能發揮出最大威力而深受武術愛好者青睞。
鐧還常被人稱為兵器中的“善器”。
鐧不以利刃喋血殺人的武器,但可以重擊、威懾、怒斥責罰敵人和對手,可以不見血光地制服對方。
人們常稱秦叔寶的鐧,不以利刃殺敵為目的,而是以當頭棒喝的打擊和警告,做到收其心,制其體,是兵器中當之無愧的善器。
六、如何使用“冷招”
除了以上所說的“冷招”之外,鐧還有壹些“冷招”。
例如:用鐧來挑打對方的頭部;使用鐧將棍挑打對方後腦,此招是壹種比較狠的“冷招”。使用時,在其攻擊範圍內將其挑打到壹定長度之內,可致其倒地昏迷;將鐧從背後繞到身後突然抽打敵人。
七、鐧對單、雙刀的克制
鐧的長度決定了它在對抗器械時的克制效果,因此壹般情況下,單兵對鐧都會有壹定的克制效果。
在近距離格鬥時,鐧對刀主要表現為擋、劈、砍、掃、刺等技法,而在遠距離格鬥時則表現為鉤、挑、紮、截等技法。
單鐧和雙鐧都是使用雙股或單股鋼鐧,但兩者在對抗中所體現出的攻擊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雙刀壹般都采用了劈砍和砍劈,而單鐧則壹般用於近身格鬥。
對此兩者有克制關系,可以說單鐧對刀的攻擊效果要遠大於雙鐧對刀的攻擊效果。
雙鐧的主要進攻手段是抓擊和挑擊。這兩種用法都在近距離內使用,但是由於雙鐧本身重量較大,在近距離內就會被鋼鐧打個正著,導致自己陷入被動局面。
而對雙鐧進行格擋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因為雙棍的重量較輕),但是其格擋動作較為遲緩也會被對方抓住破綻而成功。
所以雙鐧在近距離格鬥時就表現出了很強的克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