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70年代來說,香港的電視連續劇也正好趕上了壹個好時期,70年代的香港產業規模正在逐漸走上正軌,而香港娛樂業的風光時期和香港經濟的起飛也正是同步的。那時候,壹大批武俠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在香港、東南亞、新加坡等華人粵語地區取得了空前的熱烈反響,無數刀光劍影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歌也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流行歌曲。而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歌——《鐵血丹心》了。
作為影響國人最深遠的武俠題材歌曲之壹,《鐵血丹心》的悲壯、俠烈之氣已經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之中棗對於每壹個看過《射雕英雄傳》的人來說,10多年後的今天,靖哥哥在那壹輪血紅落日中彎弓射雕的身影依然英姿勃發。
對於歌曲來說,也充分地利用了男女聲對唱的優勢,把“逐草四方,沙漠蒼茫,哪怕雪爽撲面“的豪邁俠義和”應知愛意似水流,斬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柔情結合得相當完美。也許,每壹個男人都追求這樣的生命:豪情萬丈地行走天涯,身邊有伶俐嬌俏的如花美眷相伴。也許,每壹個女子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情緣:拋開世事斷仇怨,相伴到天邊。
在電視劇全盛時期,最當紅的歌手就數羅文,因為他唱紅了包括《小李飛刀》、《射雕英雄傳》在內的無數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歌,用柔軟、略帶壹點點戲曲唱腔的聲音演繹那些或是蒼涼、或是悲哀的英雄俠義故事,別有風味。
而甄妮的《春雨彎刀》、汪明荃的《萬水千山總是情》和《京華春夢》、關正傑的《大地恩情》、葉麗儀的《上海灘》等等,也正是這個時代不應該被忘記的名字與旋律。
電視劇的盛行使壹大批有才華的人出名,其中我們最應該記住的,當然是盧國沾、顧嘉輝、黎小田這些名字棗他們寫的《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曾經是沖擊我們心靈的浪潮,使壹代人知道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情懷。
和電視劇壹樣紅火的、但是影響比它們還要深遠的是光頭麥嘉、冷面笑匠許冠文的喜劇電影,借著這種風潮,演唱粵語歌的歌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實在在當時唱粵語歌而出名的卻不是香港本土人,而是來自東南亞地區的鄭錦昌和麗莎。他們的聽眾對象是壹些二三十歲的打工仔和工廠女工。而當時的青少年根本是對粵語流行曲采取鄙視態度,直到他們眼前出現壹個神話般的人物——許冠傑。
其實,嚴格意義上粵語流行歌曲的興起,是以1974年的電視劇主題歌《啼笑因緣》和電影《鬼馬雙星》為標誌的。這兩首歌曲奠定了粵語歌的地位,並使粵語歌曲處於與國語、英文歌曲三足鼎立的狀態。而許冠傑就是當時演唱粵語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的粵語歌和白雪仙的粵劇、羅文的電視劇主題歌完全不壹樣,不再唱古典、優雅的文言詞匯,而是把普通老百姓的口語寫進歌詞。
許冠傑獨特的這種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的潮流使人們發現,原來粵語並不是只能用來唱那種老故事和老戲曲,還能唱出世界流行的感覺,唱出小市民的心聲。同時,許冠傑小市民歌曲開辟了流行音樂的壹個新題材:下裏巴人的生活也是可以進入音樂世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冠傑應該是上世紀最有價值的香港歌手。
從1974年到1984年,這是香港現代粵語流行音樂發展歷史上第1個10年。在這10年裏,粵語流行曲經歷了從初創到蓬勃發展這樣壹個重要過程。在這10年的香港歌壇,擁有許冠傑、羅文、溫拿、關正傑、林子祥、鄭少秋、汪明荃、徐小鳳、甄妮、葉麗儀、張德蘭、區瑞強、葉振棠、奚秀蘭、陳百強、鐘鎮濤、譚詠麟等許多著名的歌手與組合,整個歌壇呈現出生機勃勃、群星爭輝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