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是壹個古代軍事概念結合起來理解,前軍,為大部隊探路;中軍,就是主力大部隊;後軍,糧草等輜重,並為大部隊提供後衛。另外還有:左軍和右軍,保護大部隊的兩翼,並策應大部隊的行動。
中軍壹般以本部族兵為主組成,受中央統轄,由皇帝(王)親自領導和指揮,置中軍領軍、中領軍、都督中軍事、都督禁衛諸軍事統領,其兵員選自統治族和其他族部落兵中勇士,戰鬥力較強,平時宿衛皇帝、皇宮和駐守京城,戰時充當精銳,征伐四方。
擴展資料
曹魏時期中軍主要由曹魏相府親軍“虎豹騎”轉變而來的武衛、中領、中護、中堅、中壘五營組成。正副統帥為中領軍和中護軍。後司馬氏準備代魏,擴充中軍。蜀中軍的宿衛軍主要有左、右羽林郎和虎步營、虎騎營,分別由部督、虎步監、虎騎監統率。
吳中軍以宿衛軍為主,稱羽林、武衛、虎騎等,首領為羽林督、武衛將軍和虎騎將軍。兩晉中軍分為宿衛軍、牙門軍(又稱“城外諸軍”)兩大部分。西晉初,駐屯於京城內外的中軍有36軍(營),總兵力近20萬人,但在西晉末年的戰爭中損耗殆盡。
東晉時中軍重建,由司馬睿任都督時所領的駐揚州外軍轉化而來,名稱壹依西晉,但兵力大為縮小,編制不足,許多職位空有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