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國沼澤最多的地區

中國沼澤最多的地區

三江平原沼澤區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沖積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

1.三江平原區域概況

區內由北東走向的完達山脈將平原分為兩部分。完達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壹個大面積沈降區,盆地內堆積千米以上的沈積地層。當我們驅車行進至三江平原時,就會看到在壹望無際的大平原中,聳立著壹些小山丘,猶如雲海中的孤島。這裏的河流多無明顯的河槽,發源於山區的幾條河流進入平原後漫散在平原中,形成無尾河。這些現象說明全新世以來許多地方沈降運動仍在繼續進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為60~80米,坡降較大,地表組成物質較粗,粘土、亞粘土層很薄,或是亞沙土、沙、沙礫層直接出露地面,沼澤及沼澤化土地面積小;東半部,海拔高度壹般為45~60米,坡降多為1/5000至1/10000,各種窪地星羅棋布,地表覆蓋有3~17米厚的亞粘土和粘土層,滲透性差,沼澤及沼澤化土地廣泛分布。

完達山以南的平原,稱穆棱—興凱平原,也為壹個沈陷區,海拔高度壹般為55~95米,自西向東傾斜,坡降較小,表層壹般覆蓋有1~4米的亞粘土、亞沙土,沼澤率也較高。

由於平原區地勢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網密度小。除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外,有些河流發源於完達山或小興安嶺而穿行於平原沼澤之中,而有些河流則發源於沼澤窪地又流經於沼澤之中。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澤性河流的特點,即河流縱比降小,河道彎曲,枯水河槽狹窄,河漫灘寬廣,排水不暢。每年汛期,主要河流還受黑龍江、烏蘇裏江洪水頂托,回水距離壹般為20~30公裏,最長達70公裏。由於洪水頂托,擡高了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兩岸低平地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的形成和發展。

本區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壹般為2400~2500小時,年總輻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為500~600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大,在壹年中降水集中於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陸面可能蒸發量為550~650毫米。

總之,由於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沈為主,地勢低平,土質粘重,夏秋多雨,排水不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河漫灘、價地和各類窪地上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沼澤。根據調查和統計,本區沼澤面積達1699萬畝,此外還有季節性積水的沼澤化草甸1960萬畝。

2.三江平原沼澤的特點和類型

本區沼澤特點是:無泥炭積累的潛育沼澤居多;沼澤普遍有明顯的草根層;以草本沼澤為主。

從圖21可看出,本區主要有如下幾種沼澤類型:

(1)毛果苔草沼澤分布在河漫灘及階地上的各種窪地,是三江平原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類型。壹般年份地表積水大於20厘米,水化學類型為HCO-Ca-Mg型,pH值為6.0~7.5,礦化度在50~500毫克/升之間。植被以3毛果苔草為主,覆蓋度50~70%,伴生植物有驢蹄草、睡菜、燕子花。由於本區水分條件不穩定,旱年積水消失,多無泥炭積累,發育為腐殖質沼澤土,表層有機質含量為10~40%,發育在面

積很小的深窪地上的毛果苔草沼澤有泥炭積累,泥炭層厚達80~100厘米,成為泥炭土。

(2)苔草-小葉樟沼澤分布於毛果苔草沼澤的邊緣和壹些平淺窪地。季節性積水,壹般為5~10厘米,pH值為6.5~6.7,礦化度為66~120毫克/升,水化學類型為HCO-Ca-Mg型。春季積水往往消失,但土壤多被水飽和。植物

3以臌囊苔草、灰脈苔草、小葉樟為主,伴生植物有越桔柳、小白花地榆。土壤為草甸沼澤土,表層有10~20厘米的草根盤結層,其下為20厘米左右的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為10~30%,營養元素含量豐富,是最有開墾前途的壹類沼澤。

(3)漂筏苔草沼澤分布於河床邊緣,水線附近及牛軛湖等深窪地中。常年積水,積水深20~50厘米。水化學類型為HCO-Ca-Mg型,pH值6.0~6.5,

3礦化度30~70毫克/升。植物以漂筏苔草為主,覆蓋度70~90%,伴生植物有狹葉甜茅、大葉樟、槐葉萍。草根層厚壹般為30~40厘米,最厚達70~80厘米。壹部分漂筏苔草沼澤有泥炭積累,泥炭層厚約50~100厘米,發育為泥炭沼澤土或泥炭土。由於積水較深,上層泥炭或草根層浮起,形成“浮氈”。當走進這類沼澤地時就會看到,遠方地面慢慢升起,而腳下卻緩緩下降,如果遇到浮氈層較薄處,就有掉進去的危險,群眾稱這類沼澤為“漂筏甸子”、“大醬缸”。

(4)蘆葦沼澤分布於小興凱湖周圍、都魯河下遊和七星河中遊地區。由於水分條件的差異,蘆葦長勢各地不壹。小興凱湖東北部泄洪道附近的蘆葦長勢最好,群落純,葦高2.5~3.0米,莖粗0.5~0.8厘米。其他地區的蘆葦沼澤,由於水分不穩定或因積水過深,無排水系統,長期處於還原環境,蘆葦長勢不好。伴生植物有狹葉甜茅、苔草、小葉樟等。壹般無泥炭累積,僅在小興凱湖周圍的壹些低窪地有泥炭堆積,但泥炭中摻雜壹些泥沙,有機質含量不高。蘆葦沼澤多發育為淤泥沼澤土和腐殖質沼澤土。

(5)烏拉苔草-灰脈苔草沼澤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的地下水溢出帶和階地上的低窪地。積水深度不壹,壹般為0~20厘米,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Ca-Mg型,pH值為5.9~6.5,礦化度較低,為30~80毫克/升。植物3以烏拉苔草和灰脈苔草為主,覆蓋度60~70%,烏拉苔草和灰脈苔草形成草丘,丘高20~40厘米,草丘直徑為30~50厘米,地表凸凹不平,群眾稱為“塔頭甸子”(圖22)。伴生植物有沼苔草、沼萎陵菜、臌囊苔草等。這類沼澤多有泥炭積累,泥炭層厚30~50厘米,有機質含量為30~70%,形成泥炭沼澤土。

完達山南麓大王家以北及興凱湖大湖崗與太陽崗之間的烏拉苔草-灰脈苔草沼澤,伴生有泥炭蘚,局部地區有20~40厘米厚的泥炭蘚層。沼澤中的水分被蘚類吸附,水化學類型為HCO-Ca-Mg-Na型,

3 pH值為5.8~6.5。沼澤植物除烏拉苔草、灰脈苔草和泥炭蘚外,還伴生有細葉杜香、甸杜、越桔柳。沼澤中有泥炭堆積,泥炭層厚20~70厘米,發育為泥炭沼澤土和泥炭土。

3.三江平原沼澤是該區生態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江平原開墾前,到處是茫茫無際的草甸和沼澤,素以“北大荒”稱著。目前三江平原已擁有4600多萬畝耕地,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是,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三江平原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北大荒那種“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的沼澤荒原景象已不復存在了,並出現某些惡化現象,如氣候趨幹,旱災增多;有些耕地遭到程度不同的風蝕;丘陵、階地水土流失明顯加重;珍稀動物減少等。為了防止壹些不利因素的發展,應采取開發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建立排蓄結合的水利工程體系,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保護壹定面積的沼澤。

三江平原沼澤發育於低平原上,在我國沼澤中獨具特點,並有多方面作用。在水文作用方面,河漫灘的沼澤能消減洪峰,均化洪水過程。沼澤率較高的別拉洪河流域,徑流自然調節系數達0.647,其調節作用與森林相當。在調節氣候方面,沼澤能使其廣大的毗鄰地區空氣相對濕度增高。沼澤還影

8響大氣圈的氣體組成,地球上的沼澤植被每年向大氣圈釋放1.6×10噸氧氣。沼澤還有凈化環境的作用,沼澤增加地表糙率,防止侵蝕作用的發展。由此看來,沼澤在生態平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