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1三年大饑荒的原因是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
自然災害的威力往往超乎人類的想象,它們可以迅速扼殺著農作物的生命力。大饑荒就是由於持續的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水、幹旱、風暴等對農作物的摧毀而產生的。這些自然災害經常發生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中,以致於無法避免或應對。
在強降雨的情況下,土地很容易發生水澇,農作物的根部被淹水浸泡,導致其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養分,進而引發根部腐爛,無法生長健康。洪水常常伴隨著泥石流和河流的沖擊,瞬間摧毀農田,將所有的勞動和希望全都摧毀掉。
幹旱和洪水壹樣,極具破壞力,尤其是對於農業地區。缺乏足夠的雨水,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將受到嚴重影響。幹旱導致土壤失去水分,土壤的營養價值也會降低。農民不得不通過人工灌溉或地下水來解決植物的需水問題,然而這種方式並不總能覆蓋到每壹塊土地,因此仍有大片土地被幹旱所困擾。
與此同時,溫度的變化也是導致農作物減產的重要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了氣候異常,高溫、低溫、不規律的溫度變化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重大影響。高溫會加速土壤水分的蒸發,降低作物的濕度,使其幹旱和減產;低溫則會使農作物的生長停滯、生長周期延長,進而導致產量下降。
三年困難時期的介紹:
1959-1961年我國經歷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根據對災情、受災面積等資料圖表的分析,證實這三年發生了持續的嚴重自然災害;同時分析了各種決策錯誤帶來的不同影響,重點把糧食作為決定國家經濟興衰的生命線和因果關系鏈的比較指數,用計量方法分析當時農村因災減產、因決策錯誤減產、因高征購而減少糧食存量之間的比例狀況。
據國家統計局、民政部編撰的《1949-1995中國災情報告》記載,1959年全國出現的受災範圍非常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嚴重自然災害,受災面積達4463萬公頃,且集中在主要產糧區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龍江等省區。
1960年,災情繼續擴大,北方持續爆發特大旱災。進入1961年後,大旱蔓延黃河、淮河和整個長江流域,河北、山東、河南三個主要產糧區的小麥比上壹年最低水平又減產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