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請簡述html的重要發展過程

請簡述html的重要發展過程

請簡述的重要發展過程

超文本標記語言(第壹版)——在1993年6月發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ETF)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準).

HTML 2.0——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HTML 3.2——1997年1月14日,W3C推薦標準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準

HTML 4.01(微小改進)——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準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發布,基於嚴格的HTML 4.01語法,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標準。

HTML沒有1.0版本是由於當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認為蒂姆·伯納斯-李的版本應該算初版,這個版本沒有IMG元素。當時被稱為HTML+的後續版開發工作於1993年開始,最初被設計成為“HTML的壹個超集”。第壹個正式規範在為了和當時的各種HTML標準區分開來,使用了2.0作為其版本號。HTML+的發展繼續下去,但是它從未成為標準。

HTML3.0規範是由當時剛成立的W3C於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繞排和復雜數學元素的顯示。雖然它是被設計用來兼容2.0版本的,但是實現這個標準的工作在當時過於復雜,在草案於1995年9月過期時,標準開發也因為缺乏瀏覽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從未被正式提出,而下壹個被提出的版本是開發代號為Wilbur的HTML 3.2,去除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並加入某些特定瀏覽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屬性。HTML對數學公式的支持最後成為另外壹種被稱為MathML的標準。

HTML 4.0同時加入了其他特定瀏覽器的元素和屬性,但也有部分舊時元素和屬性標準被清除,建議不再使用。

2014年10月29日定稿的最新版本HTML 5包含CSS及JavaScript等使用機能,以減少瀏覽器對於FLASH等插件的需要,以達到更加完整的應用性質。

簡述互聯網發展過程

第壹代計算機網絡---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絡---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絡,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及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絡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絡的最簡單定義是:壹些相互連接的、以***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絡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壹個計算機網絡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絡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壹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絡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絡像壹個大的計算機系統壹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壹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及協議實現資源***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絡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壹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享硬件、軟件、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絡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絡就只有兩臺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壹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壹條鏈路。

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醞釀

*** 同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早在2000年2月。但提出這個問題,“是經過了長時期思考的”結果。“長期思考”的起點是1989年6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在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中,以 *** 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 *** 集體,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加強黨的建設,改進黨的領導作出了積極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逐步明確了“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的根本問題,並且清楚地認識到這壹重大問題與 *** 提出的“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這壹思想認識成果的獲得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醞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20日, *** 同誌來到廣東省高州市進行考察。在對領導幹部進行“三講”教育講話中, *** 同誌首先提出了兩個代表,即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成為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隨後幾天, *** 同誌又考察了深圳、順德和廣州。25日,在聽取了廣東省委常委的工作匯報後,他發表了題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如何做到“三個代表”》的重要講話,指出:“總結我們黨70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壹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鬥。”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如何更好地做到這‘三個代表’,是壹個需要全黨同誌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課題。”“三個代表”的概念由此被完整地提了出來。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00年5月14日, *** 同誌在視察了江蘇、浙江、上海黨建工作後,又壹次提到“三個代表”。2000年6月9日,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2000年6月20日,在西北五省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座談會上、2000年10月11日,在 *** 十五屆五中全會上, *** 同誌又多次從不同角度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 *** 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 *** 同誌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涵、內在聯系、指導意義以及與馬克思列寧主義、 *** 思想、 *** 理論的關系等重大問題作了全面科學的闡述,要求全黨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2002年5月31日,在出席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 *** 同誌進壹步闡述了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的重要性,提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深刻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和內在邏輯。這兩個講話為黨的十六大的召開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標誌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

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壹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也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歷史階段召開的壹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報告的主題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 同誌在報告中深刻總結了過去五年的成就和13年的基本經驗,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現實依據、理論基礎、科學內涵、思想精髓、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我國未來20年的奮鬥目標和推進各方面工作的方針政策。十六大的壹個歷史性貢獻,就是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新修改的黨章中,把它同馬克思列寧主義、 *** 思想、 *** 理論壹道作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強調要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高舉 *** 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切實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體現在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2004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寫進了憲法,從而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簡述文化休克的發展過程

文化休克的發展過程:

第壹階段 “蜜月期”

在這壹階段裏,新老文化差異處在壹個浪漫的相識氛圍中。比如,妳會感覺到生活在壹個不同國度裏很興奮,喜歡那裏得食物、生活方式及當地習慣。在最初幾周每壹樣東西看上去都妙不可言。 妳什麽都喜歡,而且好像每個人都對妳很好。 另外,新的文化中的生活樂趣好像是無窮無盡的。 人們與友好得的外國人和能說本國話得當地人交往。正如大多數蜜月期壹樣,這個階段最終也會結束。語言障礙、公***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質量也會加重妳與周邊環境的隔離感。

第二階段 “敵意/僵持階段”。

壹段時間後(壹般會是3個月左右,當然每個人適應時間具體長短不壹)。妳會發現新舊文化差異變得很明顯以至於妳為之開始變得焦慮不安。最初的興奮感讓步於沮喪和憤怒的感覺。妳會持續的遇到壹些令妳不快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在妳自己文化中常常體現的是冒犯和奇怪意義。

盡管置身於陌生環境中會遇到交流障礙,也很少有什麽具體方法能夠應對。比如生物鐘紊亂帶來的晚上失眠和白天瞌睡,水土不服帶來的腸胃不舒服,藥名不同和用藥差異帶來的就醫困難。

然而在這階段最大的變化是交流困難,人們在適應新文化中常常會變得想家和孤獨。因為他們還尚未適應新環境且天天跟陌生人打交道。交友的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交流困難:妳必須特別註意交流中的文化差異,如其他人的肢體語言信號,語言失禮,談話語氣,語言的細微差別和習慣,和虛偽的朋友。

對於留學生, 壹些人產生了影響了壹生的孤獨癥狀。在沒有父母幫助的國外生活壓力下,國際生通常在適應新文化時會有跟多困惑和壓力。當文化差距太大時這種情況甚至加劇,如邏輯和演講差異,修辭強調上的差異。

第三階段 “恢復/調整期”。

壹段時間後(通常6~12個月),妳開始習慣了新文化也養成了固定習慣。在大多數情況下妳知道了妳要幹什麽,妳也不再會對東道國的所有東西都感到新奇。妳的生活再次回到“正常”,事情也回到正軌。妳開始能夠解決文化沖突中遇到的問題,也試著積極地接受新文化中的處事方法。新文化也變得容易理解了,針對新文化的逆反心理和處事方法也逐漸減少了

第四階段:適應/掌握階段

文化沖擊的最後壹個階段被稱為“適應階段”。 在這個階段裏妳達到了真正感覺良好的境界, 現在妳感到舒服,妳已經適應了新的文化。適應並不意味著完全轉換,人們往往會保留許多原有文化的特點。例如妳的口音和語言。這個階段也常常被稱作雙文化階段。

簡述藥理學的發展過程?

藥理學是在藥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藥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代采用天然動植物及礦物等為藥物的古代本草學或藥物學和現代建立在化學、生理學及其他自然科學基礎上的現代藥理學兩個階段。

簡述飲茶方式的發展過程

春秋以前

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註。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 *** ,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壹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壹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壹是增加營養,壹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壹詞註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壹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壹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註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

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幹或烘幹以存放,飲用時,

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註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壹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壹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壹步發展,開始註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誌 . 吳誌》),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

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

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湧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壹大飛躍。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後

由於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後

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壹,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幹布擦幹,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簡述豪泰林模型的發展過程

只找到以下材料,希望對妳有用

豪泰林價格競爭模型是用來說明在兩家寡頭壟斷的市場中,當產品存在差異,庫諾特模型不能解釋“勃川德悖論”時,價格的決定問題。其前提假設是:(1)兩家寡頭的市場類型;(2)消費者對不同企業產品擁有不同的偏好;(3)用非價格因素的產品空間地域位置不同造成的購買成本不同代表兩家企業提 *** 品的差異性。目前中國的移動通信市場是符合這三個前提假設的:(1)兩家寡頭即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2)消費者選擇哪壹個網絡是有壹定的個人偏好的;(3)這種偏好並不是完全由價格形成的,還有服務質量、品牌等非價格因素。

根據豪泰林模型的結論:均衡價格=平均生產成本+產品的差異量。在平均生產成本壹定的情況下,企業間提供的產品差異越大,均衡價格就越高,從而利潤就越大。原因在於產品間的替代性隨著差異性增加,企業壟斷能力便增強,這樣導致競爭越來越弱,從而均衡價格將更接近於壟斷價格,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這才是從企業角度應該考慮的理性競爭的實質。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所提供的產品也是有差異性的,這種差異性不是基於企業核心競爭力基礎上而形成的差異,主要是先天造成的基礎網絡設施差別、人為的技術壟斷差別以及由此形成的在消費者心目中偏好的差別三方面。第壹,基礎網絡設施方面。由於中國移動是在原國家郵電電信總局移動通信資產總體剝離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發展早、規模大、網絡覆蓋面全,而中國聯通則由於發展晚,基礎網絡設施建設不及中國移動。這種由基礎網絡設施所決定的差異是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但隨著中國聯通實力的不斷壯大,長期看必將發生變化。基礎網絡設施的完備程度制約了產品質量,從國家信息產業部關於電信質量的通告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第三季度,移動電話業務方面的申訴案件占電信質量申訴案件的60.7%,其中中國移動占27.79%,而中國聯通則占32.9%。第二,人為的技術壟斷方面。主要體現為第三代通信技術經營許可證被中國聯通壹家獨有,使得兩個企業之間形成技術上的差異。但是目前CDMA所占份額較小,而且這種差異也將是短暫的,是國家基於扶持聯通發展,促進競爭的需要,而給予的政策優惠。第三,消費者偏好方面。消費者偏好的差別是基於對不同企業的認知度而形成的,其關鍵在於顧客對產品的質量、服務,以及企業形象的認同感超過顧客認知價值的削價競爭會是顧客對企業形象產生懷疑,反而不利於擴大產品的銷量,不利於理性的競爭。從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的市場占有率上來看,中國移動好於中國聯通,而新興的CDMA手機目標公眾似乎是高端客戶。

簡述struts2的誕生和發展過程

Struts 2是Struts的下壹代產品,是在 struts 和WebWork的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合並的全新的Struts 2框架。其全新的Struts 2的體系結構與Struts

1的體系結構的差別巨大。Struts

2以WebWork為核心,采用攔截器的機制來處理用戶的請求,這樣的設計也使得業務邏輯控制器能夠與Servlet

API完全脫離開,所以Struts 2可以理解為WebWork的更新產品。雖然從Struts 1到Struts

2有著太大的變化,但是相對於WebWork,Struts 2只有很小的變化。

希望可以幫助到妳 .

簡述楊氏太極拳的發展過程

楊氏太極拳,太極拳的壹個流派,是由河北邯鄲永年人楊露禪即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沈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他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楊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楊露禪(1799--1872)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陳長興原精於炮錘,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藝成後,在北平號稱"楊無敵"。傳子楊班候(1837-1892),楊健侯(1839--1917),後由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定而成為現在流行的就是楊氏太極拳大架,有85及108式等。

簡述人類探月工具的發展過程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環繞地球的唯壹天然衛星,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探月經過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壹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並開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設永久性基地。

美國從1958年8月起,幾次向月球發射“先鋒”系列探測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鋒4號”才勉強成功,成為美國第壹個脫離地球重力的探測器。後來美國又發射了“艾布爾”、“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器”、“探險者”以至後來的“阿波羅”等系列月球探測器,1958-1976年***56次,37次成功。

前蘇聯經過幾次嘗試,1959年1月成功發射“月球1號”,9月再次發射“月球2號”,受控首次撞擊月球,10月又發射“月球3號”,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蘇聯先後發射“月球號”、“探測器”、“宇宙號”、“聯盟號”等系列月球探測器***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載人登月成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類在外太空的第壹個腳印,後續的阿波羅飛船又5次成功載人登月,***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蘇聯無人駕駛的月球車1號搭載“月球17號”探測器在月面“雨海”地區著陸,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第壹輛月球車,它在月面上行駛10.5公裏,進行10個半月探測,考察月面8萬平方米。1973年1月,前蘇聯發射“月球21號”探測器,攜帶的月球車2號在月面行駛37公裏,向地球發回88幅月面全景圖。

1969年5月,美國在“阿波羅計劃”中開始月球車研制,1971年7月,“阿波羅15號”登上月球“雨海”地區後,兩名宇航員進行了航天史上第壹次有人駕駛的月球車行駛27.9公裏,收集月巖樣品77公斤。以後“阿波羅”16號、17號攜帶的月球車又分別在月面行駛27公 裏和35公裏。

20世紀90年代後,全球範圍內興起新壹輪探月 *** ,中、美、歐、俄、日、印等國家和組織都提出各自探月計劃。

1990年1月,日本發射“繆斯A”號衛星,進入太空後更名“飛天號”,向月球軌道釋放壹顆小型探測衛星,但很快出現故障而失靈。

1994年1月、1998年1月,美國先後發射“克萊門汀”號、“月球勘探者”號,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探索。

2003年9月,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成功發射,經過13個月漫長飛行進入月球軌道繞月飛行,並於2006年9月受控撞月。

2007年9月,日本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亮女神”號,包括壹個主軌道器和兩顆小衛星,完成各項探測任務後受控落月。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國先後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壹號和探月工程二期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進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發射“月船壹號”衛星,獲得壹批科學成果,但在軌運行不足壹年與地面失去聯。